一、胸痛
1.胸痛是心梗早期较为典型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达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咽部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程度较为剧烈,常难以忍受,且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心梗患者早期会出现这种特征性胸痛。对于老年人,由于痛觉可能不敏感,胸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表现为胸部的闷胀不适等,容易被忽视。
2.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胸痛表现也有差异。长期吸烟人群,血管内皮易受损,发生心梗时胸痛可能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肥胖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因存在代谢紊乱等问题,心梗发作时胸痛可能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与肥胖导致心肺负担加重有关。
3.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人群,胸痛症状一旦出现,更应高度警惕心梗可能,因为这些疾病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会使冠状动脉病变基础更严重,发生心梗的风险更高。
二、心悸
1.患者可自觉心跳异常,表现为心慌、心跳加快或心跳不规则。这是因为心梗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会受到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约30%40%的心梗患者早期会出现心悸症状。心悸症状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可能有不同表现,女性患者可能更敏感,对心悸症状的描述更细致,而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因忽视或耐受性强,对心悸症状未予重视。
2.有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若出现心悸症状,需更警惕心梗风险,遗传因素可能使他们具有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体质。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心脏负担较重,心肌易缺血缺氧,发生心梗早期出现心悸症状的概率增加,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打乱心脏正常节律。
三、呼吸困难
1.心梗早期,部分患者会感到呼吸费力、气促,尤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由于心梗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淤血,气体交换受阻。约20%30%的心梗患者会有此症状。老年人或本身存在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易与原有肺部疾病症状混淆,需仔细鉴别。因为老年人心肺功能本身就有一定程度衰退,而COPD患者肺部基础条件差,心梗发生时肺部淤血会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剧。
2.长期大量饮酒人群,酒精对心肌有直接毒性作用,损害心脏功能,心梗时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肥胖人群由于胸壁脂肪厚,呼吸做功增加,加上可能存在的心脏功能问题,心梗早期呼吸困难症状也较为突出。
四、胃肠道症状
1.有些患者在心梗早期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心脏下壁心肌梗死时,刺激膈神经,引起胃肠道的迷走神经反射。约10%20%的心梗患者会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对于有胃肠道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鉴别,避免延误诊断。
2.饮食习惯不良,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肠道本身处于易激状态,心梗早期胃肠道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在心脏病变引发胃肠道反射时,症状更容易被放大。
五、其他症状
1.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冷汗等症状。乏力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致;头晕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冷汗则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在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他们的机体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较差。
2.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神经病变,心梗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上述各种症状可能都较轻微或不明显,容易漏诊。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症状不典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不适,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痛觉不敏感,心梗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短、乏力等,容易被忽视。建议老年人定期体检,关注心血管健康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一旦出现任何不寻常的身体不适,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心梗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心梗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心梗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除胸痛外,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建议绝经后女性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并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
3.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心梗相对罕见,但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等疾病可能增加其心梗风险。若儿童及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心悸等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同时,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熬夜等不良习惯。
4.孕妇:孕妇在孕期心脏负担加重,若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孕妇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要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治疗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