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牙床萎缩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牙槽骨发育不良等问题,可能会导致牙床发育异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显现出牙床萎缩的情况。比如一些遗传性的牙槽骨发育相关疾病,在儿童阶段可能未充分表现,到了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就会出现牙床萎缩迹象。
老年人是牙床萎缩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牙槽骨也会发生生理性的退行性变化。牙槽骨中的骨组织会逐渐流失,导致牙床支撑结构减弱,进而出现牙床萎缩。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代谢失衡,使得牙槽骨吸收大于新骨形成,从而引发牙床萎缩。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牙床萎缩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些激素相关的情况上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在妊娠期和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骨代谢。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使原本存在的牙周组织炎症等问题加重,增加牙床萎缩的风险;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加快,牙槽骨流失速度可能加快,相对更容易出现牙床萎缩。
三、生活方式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不认真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在牙面堆积。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如果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就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最终导致牙床萎缩。例如,每天刷牙次数少于2次,且刷牙方法不正确,不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几年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牙床萎缩表现。
吸烟:吸烟是导致牙床萎缩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免疫力,使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侵害。同时,吸烟会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速牙槽骨的吸收,从而促进牙床萎缩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很多,且牙床萎缩的程度往往更严重。
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摄入过于精细的食物,会使牙齿咀嚼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牙槽骨缺乏足够的刺激,导致骨量流失。另外,过度摄入含糖食物,容易引发龋齿和牙周病,进而影响牙床健康。比如长期以面包、蛋糕等精细食物为主食,很少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等,会增加牙床萎缩的风险。
四、病史因素
牙周疾病:如慢性牙周炎,是导致牙床萎缩最常见的病史相关因素。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炎症会不断破坏牙周膜、牙槽骨等结构。在炎症初期,可能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若未及时治疗,炎症逐渐向深部发展,牙槽骨逐渐吸收,牙床就会逐渐萎缩,牙齿逐渐松动。例如,有慢性牙周炎病史且未经过规范治疗的患者,经过数年时间,牙床萎缩会逐渐明显,牙齿的稳固性大大下降。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牙床健康,导致牙床萎缩。例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感染,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比较顽固,难以控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加速牙槽骨的吸收,从而促进牙床萎缩。再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牙槽骨作为骨骼的一部分,骨量减少,强度下降,也容易出现牙床萎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