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用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膏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例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其能有效缓解筋骨扭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它可显著降低扭伤部位的肿胀程度和疼痛评分。
2.适用人群:一般成年人均可使用,但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一定影响,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儿童使用需格外小心,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
(二)中药外用制剂
1.活血化瘀类:如云南白药膏,它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其成分中的多种药物协同作用,能改善扭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临床应用显示,云南白药膏对筋骨扭伤引起的瘀血肿胀、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对于儿童,由于皮肤相对娇嫩,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孕妇禁用,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会对子宫产生刺激。
二、口服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1.代表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炎症和疼痛。在筋骨扭伤疼痛较为明显时可使用,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诱发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需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遵医嘱,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
1.跌打损伤类:如跌打丸,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筋骨扭伤后出现瘀血肿痛等情况。其组方中的多种中药成分相互配合,能促进扭伤组织的恢复。孕妇禁用跌打丸,因为其中的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量。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休息
扭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来说,要减少其跑动等活动,保证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组织修复;成年人也应注意休息时间,根据扭伤程度适当延长休息周期。
(二)冷敷与热敷
1.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成年人也要注意避免冷敷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冻伤。
2.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瘀血吸收。热敷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儿童热敷时家长要密切关注温度和孩子的反应。
(三)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扭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可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儿童包扎时要注意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和颜色;成年人也要定期检查包扎情况,及时调整松紧度。
(四)抬高患肢
将扭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尽量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尤其是在休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