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体温范围及37.5度的界定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稍高,约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当腋下体温达到37.5℃时,属于低热范畴。
二、引起体温37.5度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体温可能会比成人略高一些。比如婴幼儿,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活动较多、穿衣过厚、哭闹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体温暂时达到37.5℃的情况,但一般精神状态较好,去除相关因素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基础体温影响不大,但在月经周期中,女性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基础体温会略有升高,部分女性在排卵后可能会出现体温37.5℃左右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的生理波动。
生活方式因素: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能会出现体温短时间升高至37.5℃;进食辛辣食物、喝热饮后,也可能导致体温有轻度升高;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体温也可能接近37.5℃。
(二)病理性因素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除了低热37.5℃左右外,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细菌感染也可导致低热,比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除低热外,还可能有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表现;支原体感染时,也常出现低热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非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低热,还可能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增高,也会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心慌、多汗、多食、消瘦等症状。
三、37.5度时的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低热:如果是因活动过多引起,可让患者休息片刻,待体温恢复;穿衣过厚导致的,适当减少衣物;剧烈运动后,休息并补充水分;处于高温环境的,转移至凉爽通风处。对于女性月经周期引起的体温37.5℃,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和保暖即可。
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低热: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病毒感染所致的普通感冒,主要是对症处理,让患者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谨慎用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低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则需要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相应治疗。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37.5℃时,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由于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不要随意给儿童使用退热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松开衣物、适当减少被褥等。如果儿童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体温变化的反应可能不敏感。当老年人出现体温37.5℃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尿频、尿急等。同时,要保证老年人休息,加强护理,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因为老年人可能患有一些隐匿性的疾病。
孕妇:孕妇体温37.5℃时,要特别注意。首先要排查是否为生理性因素,如孕期激素变化等。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用药需要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孕期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