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得早也是失眠

###一、早晨醒得早属于失眠范畴的定义及判定

早晨醒得早被纳入失眠范畴,从睡眠医学角度而言,失眠是一种睡眠启动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的睡眠障碍,其中早醒是失眠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可通过多导睡眠图等监测手段结合患者自身睡眠感受来判定,若患者频繁出现早晨比预期时间过早觉醒且觉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即可判定为属于失眠相关情况。

###二、早晨醒得早的可能成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早醒情况有差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发生改变,深睡眠期时间缩短,更容易出现早醒现象。例如相关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早醒问题,这与老年人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变化等生理机能衰退有关。

2.激素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如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睡眠调节,导致早醒等睡眠问题发生率升高。以孕期女性为例,激素变化以及身体不适等因素综合作用,也可能引发早醒情况。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是导致早醒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睡眠紊乱,包括早醒。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蓝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进而影响睡眠,增加早醒风险。

2.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改变也可能引起早醒,例如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都会干扰正常睡眠,使得人容易过早觉醒且难以重新入睡。

###三、早晨醒得早对健康的影响

####(一)对日间功能的影响

早醒会导致患者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例如在工作中,早醒患者可能因为夜间睡眠不足,在白天难以保持良好的思维活跃度和工作专注力,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早醒可能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影响情绪调节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状态持续不佳。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包括每天的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在周末也尽量维持相近的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早醒情况。例如每天固定在23: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

2.改善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来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调节方法

1.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法,患者可在睡前进行深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利于入睡。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早醒问题。

2.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早醒的人群,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纠正对睡眠过度担忧等不合理认知,通过改变睡前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来调整睡眠状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早晨醒得早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激素分泌等。对于儿童早醒情况,首先要保证其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避免儿童睡前过度兴奋,如避免睡前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产生焦虑情绪影响睡眠。

####(二)老年人

老年人早醒更需关注其睡眠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在非药物干预方面,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睡眠环境安全,如保证床铺稳定,防止夜间起身时摔倒。在心理调节上,要多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家人应给予更多陪伴和沟通,缓解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孤独等情绪问题,从而改善早醒情况。

####(三)孕期女性

孕期女性早醒要注重睡眠的舒适性,选择合适的睡姿,如左侧卧位等。同时,家人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帮助缓解孕期女性因身体不适、对胎儿担忧等产生的焦虑情绪,通过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等方式来改善早醒状况,保障孕期女性的睡眠质量,进而利于自身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