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工作
1.器具选择:应选用砂锅、瓦罐等陶瓷器皿,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可能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铁锅易与中药中的鞣质等成分发生反应。
2.药材准备:根据处方准备好所需的中药饮片,确保药材质量合格、无霉变、无污染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材的剂量可能有不同要求,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科用药标准调整剂量;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确认药材无与之冲突的成分。
二、浸泡步骤
1.加水量:一般加入药材重量5-10倍的清水,以浸没药材并高出2-3厘米为宜。对于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材,如矿物类、贝壳类、果实种子类中的桃仁、杏仁等,可适当增加浸泡时间和加水量;而质地疏松的花、叶类药材,加水量可相对少一些。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量不同,浸泡加水量也需相应调整,儿童用药量少,加水量也应减少。
2.浸泡时间:一般中药饮片浸泡30-60分钟即可。但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材,如石斛、藏红花等,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至1-2小时;对于新鲜的草药,浸泡时间可适当缩短,约15-30分钟。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脾胃虚弱者,浸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药材发酵变质影响药效和患者胃肠道功能。
三、熬制过程
1.火候与时间
-武火煎沸:先用大火(武火)将浸泡好的药液烧沸,一般需要5-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液,防止溢出。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藿香等,武火煎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散失。儿童用药时,武火煎沸时间需严格控制,防止药液过度浓缩;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煎药时要注意操作安全,避免因紧张等因素导致意外。
-文火慢煎:沸后改用小火(文火)继续煎煮。一般解表类中药煎煮15-20分钟;补益类中药煎煮30-60分钟;滋补类中药中的一些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可能需要煎煮1-2小时甚至更久。不同年龄人群的中药煎煮时间有差异,儿童用药时间相对较短,防止有效成分过度流失;对于患有肝肾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煎煮时间需根据病情和药材特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搅拌与观察:在煎煮过程中,需要适时搅拌,使药材受热均匀,保证煎煮充分。一般每5-10分钟搅拌一次。要注意观察药液的颜色、体积等变化,防止药液煎干。如果药液煎干,可能会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碳化,产生有害物质,这种情况下药液不能再服用。对于视力不好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需有人协助煎药并密切观察煎药过程。
四、滤取药液
1.第一次滤取:煎好后,用纱布等滤器将药液滤出,第一次滤取的药液量一般为100-200毫升左右,具体量根据药材用量和患者情况而定。对于儿童,第一次滤取的药液量要少,分多次服用;有吞咽困难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滤取药液时要注意过滤精细,防止药渣呛入气管。
2.第二次煎制与滤取:向药渣中再加入适量清水,一般为第一次加水量的1/3-1/2,再次按照上述火候和时间进行煎煮,然后滤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滤取的药液混合均匀,供患者服用。对于年老体弱、胃肠功能差的患者,混合后的药液可适当加热后少量多次服用,以减轻胃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