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定义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的分类及特点
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以内,多由感染引起,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起病急骤,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会频繁腹泻,排出水样便,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关。起病缓慢,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如炎症性肠病中的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青壮年,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腹泻的发病机制
分泌性腹泻: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例如霍乱弧菌感染人体后,会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氢盐,同时抑制肠绒毛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在肠道积聚,引起剧烈的水样腹泻。
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炎症渗出大量黏液、脓血而致腹泻。如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
渗透性腹泻: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例如乳糖不耐受患者,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正常消化摄入的乳糖,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腹泻。
动力性腹泻:肠道蠕动过快,使肠内容物transit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由于胃肠动力紊乱和内脏高敏感性,可出现腹泻,常伴有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
腹泻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腹泻的起病情况、病程、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如是否为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呕吐等)、旅行史、接触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婴幼儿腹泻是否与食用新的辅食有关,成年人腹泻是否与近期使用抗生素有关等。
体格检查:包括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如有无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等。对于儿童腹泻,要检查有无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寄生虫感染患者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粪便培养:有助于明确腹泻的病原体,如怀疑细菌感染,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血常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腹泻患者若有贫血,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
-血生化检查:对于腹泻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进行血生化检查,了解血钠、血钾、血氯、血糖等指标情况,如脱水患者可出现血钠、血钾等电解质异常。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用于检查腹部脏器有无病变,如肝胆胰脾的情况,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如可发现肠道肿瘤等引起的腹泻相关病变。
-结肠镜检查: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怀疑肠道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情况时,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对于急性腹泻患者,短期内可适当禁食,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于慢性腹泻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腹泻的程度和患者的脱水情况,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例如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需要限制乳糖的摄入;如果是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泻,可使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等药物。
不同人群腹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腹泻更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腹泻,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选用适合婴幼儿的口服补液盐。同时,要注意婴儿的臀部护理,防止出现红臀。
老年人:老年人腹泻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道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老年人腹泻后更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且恢复较慢。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合理用药。
孕妇:孕妇腹泻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腹泻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导致子宫收缩等。如果孕妇发生腹泻,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