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呕吐,可伴有发热、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病程一般为3-8天。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常见于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以粪-口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呕吐多为首发症状,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恶心、发热等症状,病程通常较短,一般2-3天即可恢复,但儿童可能恢复时间稍长,且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患儿表现为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因菌株不同而异,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沙门菌: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如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腹泻次数不等,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部分患儿大便中可带有黏液和脓血,病程一般3-7天。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不当:婴幼儿添加辅食过快、过多或食物种类突然改变,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又吐又腹泻的情况。例如,给婴儿过早添加大量淀粉类食物,婴儿难以消化,就可能导致腹泻、呕吐。成人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大量饮酒、进食辛辣食物后,也可能出现胃肠不适,表现为呕吐、腹泻。
2.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也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食用配方奶后可出现呕吐、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湿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二)气候因素
1.腹部受凉:婴幼儿腹部保暖不当,腹部受凉后可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呕吐症状。例如,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或天气变凉未及时增添衣物导致腹部受凉。成人腹部受凉后也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呕吐、腹泻。例如,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出现腹泻,部分患儿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停药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症状。
2.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胃肠蠕动加快,可能出现腹泻,严重时也可能伴有呕吐症状,但相对较少见。
如果出现又吐又腹泻的情况,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呕吐、腹泻的次数、量,有无发热、精神状态如何等。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防止脱水,可适当口服补液盐。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出现又吐又腹泻时更应谨慎对待,婴幼儿要加强护理,避免脱水加重;老年人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孕妇则要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