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低热是指由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低热,其体温一般在37.2℃~37.5℃之间,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且能够自行退热。这种低热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而在寻找发热原因的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能够解释低热的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低热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大于散热,从而引起低热。
感染后低热:在感染恢复后,由于机体内的致热物质未完全清除,导致低热持续存在。
神经功能性低热: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等因素有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低热。
其他:如女性的经前期低热、绝经期后的低热等。
功能性低热的症状通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而无其他不适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汗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缺乏特异性。
功能性低热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低热的器质性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功能性低热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低热,可采取心理调节、放松训练等方法;如果是感染后低热,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低热会随着感染的恢复而逐渐消退;如果是神经功能性低热,可采用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治疗。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低热虽然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