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低热多少度

低热是指体温在37.3℃~38℃之间,出现低热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感染性低热: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均可引起低热。这是低热最常见的原因,可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腹泻、呕吐、腹痛、皮肤黏膜出血等。

2.非感染性低热:

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白血病、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低热,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如多汗、乏力、手抖、心悸等。

3.其他:

低热待查:是指原因不明的低热,体温在37.4℃~38℃之间,持续时间超过4周,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各种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生理性低热:如女性在月经前、妊娠期、剧烈运动后、高温环境下等,可能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且能自行恢复。

低热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影响大脑功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等。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健康的人来说,低热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对于一些患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弱的人来说,低热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并发症。

如果出现低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确保测量方法正确。

2.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乏力、头痛、肌肉疼痛等。

3.休息: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补充水分: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导致的水分流失。

5.就医: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就医时,医生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以了解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异常。

2.尿液检查:检查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

3.影像学检查:如X线、CT、超声等,以检查肺部、腹部等部位是否有病变。

4.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其他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等。

治疗低热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低热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如果是由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如果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如果低热引起了不适症状,可以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以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低热可能与阴虚火旺、气血不足、肝郁气滞等有关,可以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可能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