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表现方面
感冒: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低热或无发热,即便发热体温多为38℃左右,且发热持续时间较短,通常3-5天可缓解,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是主要不适表现。不同类型感冒症状略有差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引起,上述局部症状更突出;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全身症状相对较重,除有普通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明显全身症状,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3-7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体温37.3-38℃)、中等度热(38.1-39℃)或高热(≥39℃),发热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出现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二、流行病学方面
感冒:普通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传播速度较慢,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低下者(如老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者等)更易反复感染,但一般不会引起大规模流行。流感有季节性,我国北方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全年均可流行,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呈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新发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传播能力强,在人群中可快速传播,可引起局部聚集性疫情甚至全球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均可感染,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感冒:普通感冒一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流感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及肌红蛋白增高,病情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感冒:一般无明显影像学异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出现肺部纹理增粗等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影像学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一定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肺部纹理增粗等相对较轻的改变。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冒时一般症状相对成人较轻,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高热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加关注呼吸、精神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老年人感冒时可能恢复较慢,且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型,需加强监测,注意保暖、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孕妇感冒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情况,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