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定义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黏液等。
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以内,多由感染、食物中毒等引起。例如,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肠道炎症,引起急性腹泻,患者短时间内排便次数频繁,粪便多为稀水样。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肠道感染后黏膜修复不全、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有关。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肠道,可导致长期慢性腹泻,患者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按发病机制分类
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例如,进食过多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像乳糖不耐受患者,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摄入的乳糖,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腹泻,粪便多为松散便或水样便。
分泌性腹泻:是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如霍乱弧菌感染人体后,会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分泌大量液体,引起剧烈的分泌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达数十次,粪便呈米泔水样。
渗出性腹泻:是因肠黏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患者排出的粪便含有黏液、脓血,同时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动力性腹泻:由肠道蠕动过快,使肠内容物过快通过肠道,与肠黏膜接触时间缩短,影响消化与吸收而引起。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糊状,排便次数增多。
不同人群的腹泻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例如婴幼儿腹泻,多由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引起,患儿除了腹泻,还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由于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差,腹泻导致的水分丢失易引起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护理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调整,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腹泻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糖尿病老人发生腹泻时,需警惕是否为糖尿病性胃肠病引起,同时老年人腹泻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在护理上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水电解质情况,注意补充营养,根据病情调整饮食,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孕妇:孕妇腹泻要特别注意,因为严重腹泻可能会引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孕妇腹泻可能由感染、激素变化等引起,如孕期感染李斯特菌,可导致腹泻,同时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孕妇出现腹泻时,需谨慎用药,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若腹泻严重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