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上吐下泻比较常见的病毒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原,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道炎症,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可能还伴有发热、腹痛等表现。比如大肠杆菌0157:H7感染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腹泻,甚至出现血性腹泻。
2.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喂养过多、过快,或者突然改变食物种类,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出现上吐下泻。例如,给婴幼儿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辅食,或者奶粉冲泡浓度不合适等情况。
-食物过敏:有些孩子可能对牛奶蛋白、某些食物添加剂等过敏,进食相关食物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能还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表现。
3.其他因素
-腹部着凉:孩子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特别是在夜间,孩子踢开被子,腹部暴露在外,容易着凉。
-气候变化:气温突然变化,如天气转凉时,孩子的胃肠道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也可能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
二、临床表现
1.呕吐:可以是频繁的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吐出胆汁等。对于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吐奶加重,呕吐物为奶液或奶块。
2.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性状改变,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同时,孩子可能会伴有腹痛,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腹部等。
三、应对措施
1.饮食调整
-对于婴幼儿,如果是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饮食清淡;如果是人工喂养,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减轻肠道负担。较大的孩子要暂时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补充水分
-上吐下泻容易导致孩子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孩子口服补液盐,预防和纠正脱水。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严重脱水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3.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孩子的呕吐、腹泻次数、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果孩子呕吐、腹泻频繁,精神差,伴有高热、腹痛加剧、大便带血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更脆弱,对感染、饮食等因素的耐受能力差。一旦出现上吐下泻,更要注重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由于婴幼儿不会表达自身不适,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是否凹陷等脱水相关表现。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幼儿臀部清洁,防止出现红臀等情况。
2.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相对能表达自己的不适,但也需要家长关注其病情变化。在饮食调整方面,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如果孩子因上吐下泻影响学习和生活,要及时就医,必要时可适当休息。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新鲜,不吃变质的食物,水果要洗净削皮后再给孩子食用。餐具要定期消毒,避免细菌、病毒污染。
2.合理喂养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消化能力,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控制孩子的进食量,避免过度喂养。
3.注意腹部保暖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夜间要盖好被子,防止孩子腹部着凉。
4.避免交叉感染
-在病毒、细菌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接触孩子前后要洗手,防止将病菌传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