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₂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脏支架手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再发风险等。一般来说,若无禁忌证,需终身服用。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或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者,需谨慎使用,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也是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双重抗血小板的作用。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替格瑞洛则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的P2Y₁₂受体,可逆性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替格瑞洛在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出血风险可能稍高于氯吡格雷。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等;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老年女性、有出血病史等,选择药物时需权衡利弊。
他汀类药物
作用及意义:具有调脂稳定斑块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还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引发血栓事件。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心脏支架手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率。例如,PROVE-IT等研究证实,强化他汀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从他汀类药物治疗中获益,但对于老年人,需注意药物对肝脏和肌肉的影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同时,他汀类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如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其他可能使用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情况,可能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它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等发挥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心率变化,一般目标心率可控制在55-60次/分钟左右,但需避免心率过低;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则需禁用或慎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可能会使用这类药物。ACEI如卡托普利等,ARB如氯沙坦等,它们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住院率。对于糖尿病患者,ARB类药物在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ACEI/ARB;对于老年人,需注意血肌酐水平变化,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防止出现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心脏支架手术后的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因素由医生进行个体化制定,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