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身体肿胀
(一)饮食因素
高盐饮食:人体摄入过多盐分后,钠会使身体保留水分,从而导致肿胀,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咸味零食等,会使体内钠含量升高,引发生理性肿胀。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肾脏功能相对不完善,过多高盐饮食更易出现肿胀;老年人肾脏调节功能下降,也较易因高盐饮食出现身体肿胀。
饮水过多: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超出身体代谢排出能力,也可能引起身体肿胀,尤其是组织疏松部位,像脸部可能会有轻微肿胀感。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运动员在训练后大量饮水,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平时活动量小、饮水习惯不好的人也易发生。
(二)体位因素
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下肢肿胀。对于上班族长时间久坐,或教师长时间站立授课等情况,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下肢血液循环本身相对较差,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更易肿胀;儿童若长时间保持不当姿势,也可能出现短暂肿胀,但相对较少见。
(三)月经周期
女性生理期:部分女性在月经前期会出现身体肿胀,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雌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水钠代谢,导致身体出现肿胀,常见于乳房、手部、下肢等部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在生理期的反应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激素波动较大,可能更易出现明显肿胀;育龄期女性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肿胀情况可能较有规律;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紊乱,肿胀情况可能更复杂。
二、病理性身体肿胀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心脏功能减退,不能正常泵血,导致血液淤积,引起身体肿胀,常见为下肢水肿,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患病出现肿胀;儿童心力衰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导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从婴儿期就出现身体肿胀等表现。
静脉血栓:静脉内形成血栓,阻碍血液回流,会引起相应部位肿胀,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易引发静脉血栓;儿童若有血管损伤、长期卧床等情况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但相对较少。
(二)肾脏疾病
肾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和蛋白质丢失,引起身体肿胀,初期多表现为眼睑、面部肿胀,晨起时较明显,随后可发展为全身肿胀。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肾炎的类型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急性肾炎相对多见,发病后易出现身体肿胀;青少年患肾炎也较为常见,而老年人患肾炎可能与其他基础疾病相关,肿胀表现可能更复杂。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水肿是其突出表现,可从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不同年龄人群中,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但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为常见,患病后身体肿胀情况较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三)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脏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门静脉高压等导致身体肿胀,常见腹水,也可出现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等引起的肿胀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因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等原因易患肝硬化;中青年也可能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患肝硬化,出现身体肿胀等症状。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慢,导致身体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面部、下肢非凹陷性水肿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若未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并出现身体肿胀;成年人患甲状腺功能减退,随着病情发展,肿胀情况会逐渐明显。
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身体肿胀,还可能伴有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成年人更常见,儿童患库欣综合征多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原因有关,会出现身体肿胀及生长发育异常等情况。
(五)其他疾病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身体肿胀,常见于下肢、腹部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营养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并出现身体肿胀;老年人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经济状况等原因易出现营养不良性肿胀;育龄期女性若节食减肥等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性肿胀。
过敏反应:接触过敏原后,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肿胀,伴有瘙痒、皮疹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食物、花粉等过敏更易出现肿胀;成年人也可能因药物、接触物等过敏出现肿胀,不同过敏原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