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累是什么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来说,若长时间玩耍、奔跑导致脚累,是因为儿童的足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骨骼等还在发育阶段,长时间活动后容易疲劳;成年人长时间站立工作(如教师、售货员等)或长途行走时,脚部承受身体的全部重量,肌肉不断收缩来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肌肉持续工作会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脚累。例如,一项针对长时间站立职业人群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站立后,脚部肌肉的疲劳感明显增加,与肌肉持续做功导致能量消耗和代谢产物堆积有关。

生活方式:日常活动中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没有适当休息,脚部肌肉得不到放松,就会出现脚累情况。比如,周末长时间逛街的年轻人,脚部经过大量活动后会感到疲惫。

(二)穿着不合适的鞋子

年龄因素:儿童如果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如鞋子过小会限制脚部发育和活动,过大则不利于行走时的稳定,都容易导致脚累;成年人穿高跟鞋时,身体重心前移,脚部受力分布改变,前脚掌承受更多压力,长时间穿着会引起脚累;穿鞋底过硬的鞋子,缓冲作用差,脚部在行走或站立时受到的冲击不能有效缓冲,也会较快出现疲劳感。比如,研究表明,穿不合适鞋子的人群中,脚部疲劳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合适鞋子的人群。

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下对鞋子的选择不同,若选择不当就会引发脚累。例如,喜欢运动的人如果穿普通休闲鞋进行高强度运动,鞋子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缓冲,容易导致脚累。

二、病理性因素

(一)足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常见的足部疾病如扁平足,由于足弓低平或消失,脚部的力学结构异常,在行走或站立时脚部肌肉更容易疲劳,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增加,脚累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老年人常见的足部疾病如足底筋膜炎,随着年龄增加,足底筋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下降,容易出现炎症,导致脚累,尤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行走时,脚累症状更为突出。

病史:有足部外伤史的人,在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全康复就进行活动,脚部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可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出现脚累。比如,曾有脚踝扭伤病史的人,在行走时脚部的稳定性不如常人,容易疲劳。

具体病症表现:扁平足患者行走时足弓不能有效缓冲震荡,足底筋膜炎患者会有足底疼痛伴脚累,尤其是在活动后加重。

(二)下肢血管疾病

年龄因素: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脚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脚累,同时可能伴有下肢发凉、麻木等症状;年轻人如果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与长时间不活动(如长途旅行久坐)等因素有关,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脚部血液淤积,引起脚累,还可能伴有下肢肿胀等表现。

病史:有下肢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在相应诱因下容易出现脚累症状。比如,家族中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人,自身患病后脚累等症状可能更早出现。

具体病症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脚部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出现酸痛、乏力等脚累表现,休息后可缓解,但继续行走又会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除了脚累,还会有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

(三)神经系统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如果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脚部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容易出现脚累;老年人若患有帕金森病,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行走时脚部动作不协调,肌肉不能有效协同工作,也会出现脚累,而且随着病情进展,脚累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如曾经患过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后可能会遗留脚部肌肉无力等问题,导致脚累。

具体病症表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脚部肌肉萎缩、无力,行走时容易疲劳;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步态异常,脚部动作迟缓,伴有脚累感。

(四)其他系统疾病

年龄因素: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脚部感觉异常、血液循环不佳,容易出现脚累,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部的神经血管病变影响更为复杂;老年人患有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脚部供血不足,出现脚累,同时可能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人,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出现脚部的神经和血管并发症,从而导致脚累;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病情加重时可能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引发脚累。

具体病症表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脚部可能有麻木、刺痛感伴脚累,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脚部皮肤温度降低、颜色改变等;冠心病患者脚累同时伴有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如活动后气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