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吃什么降糖药

一、双胍类药物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首选。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可加用双胍类药物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

3.常见药物:二甲双胍,它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有广泛应用,一般耐受性较好,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双胍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易导致药物蓄积,引发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儿童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降糖。

二、磺酰脲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后血糖控制不佳者,一般作为单药治疗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但现在更多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老年人使用时低血糖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3.常见药物: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较广,但要注意其可能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或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饮食不按时)的患者。

三、格列奈类药物

1.作用机制:为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够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适用于饮食控制良好、基础血糖水平较低的患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可应用,尤其适合那些用餐不规律或有早饱现象的患者,因为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能更好地匹配进餐时的血糖波动。

3.常见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这类药物引起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轻且短暂,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可谨慎使用,但仍需密切监测血糖情况。

四、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导致水肿、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对于有心力衰竭病史或心力衰竭风险的患者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也需慎用,因为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

3.常见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作用机制: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及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均可应用,尤其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且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

3.常见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如肠梗阻、严重消化不良等)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六、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降解,增加GLP-1和GIP的水平,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均可使用,尤其适合那些希望使用方便、低血糖风险较低的患者。对于肝肾功能轻度不全患者一般无需调整剂量,但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

3.常见药物: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七、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额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均可使用,但需要注意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因为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需注意个人卫生等情况。

3.常见药物: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八、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2.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均可应用,但需要注意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对于注射部位有皮肤病变(如皮疹、感染等)的患者需避开该部位;对于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有增加胰腺炎风险的可能。

3.常见药物: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