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频繁哺乳或挤奶:生理性涨奶主要是由于乳汁淤积引起,通过及时移除乳汁可有效缓解。建议产妇按需喂养新生儿,通常每2-3小时哺乳一次,两侧乳房交替进行,确保每侧乳房充分排空;若无法亲喂,可使用吸奶器定时吸出乳汁,保持乳腺管通畅,吸奶频率可根据乳房胀满情况调整,一般每次吸奶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2.热敷与冷敷交替:哺乳前可进行热敷,用40-45℃的温毛巾敷于乳房,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乳腺管扩张,利于乳汁排出;哺乳后若乳房仍有肿胀,可使用冷敷,温度控制在4-10℃,每次冷敷10-15分钟,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冻伤乳房皮肤。
3.采用正确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正确的吸吮姿势可保证有效吸吮,既利于乳汁排出,又能避免乳头损伤。常见的正确姿势有摇篮式、交叉式等,产妇可根据自身舒适情况选择合适姿势。
4.穿戴合适胸罩:选择宽松、具有良好支撑性的胸罩,避免过紧的胸罩压迫乳房,影响乳腺管通畅,同时可减轻乳房胀痛感。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产妇方面:需保持心情舒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乳汁分泌与排出,进而加重涨奶情况;要保证充足休息,休息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增加乳汁淤积风险,建议产妇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新生儿方面:应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吸吮能力与频率,保证有效吸吮以促进乳汁排出。若新生儿存在吸吮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评估是否存在口腔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保障乳汁正常排出,预防生理性涨奶加重。
3.异常情况应对:若生理性涨奶过程中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加剧,或伴有发热(体温≥38℃)等症状,需警惕乳腺炎等病理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排查与处理,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