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疫苗研发进展
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新冠病毒疫苗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例如,中国有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等;美国有辉瑞/BioNTech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等。这些疫苗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二、疫苗研发的关键步骤
1.抗原的筛选与确定:科研人员首先要找到新冠病毒表面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关键抗原蛋白,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等方法来确定。例如,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重要的抗原,它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基于此来设计疫苗的抗原成分。
2.疫苗研发技术路线选择
-灭活疫苗: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新冠病毒杀死,使其失去感染活性,但保留病毒的抗原成分,从而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例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经过多期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mRNA疫苗:如辉瑞/BioNTech的mRNA疫苗,是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注入人体,人体细胞会利用这些mRNA合成刺突蛋白,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类疫苗研发速度相对较快,但其生产储存对冷链条件要求较高。
-腺病毒载体疫苗:利用经过改造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将新冠病毒的抗原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3.临床试验阶段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包括不同剂量疫苗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等情况,一般会招募几十至上百例健康志愿者。
-Ⅱ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初步有效性,了解不同人群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差异等,样本量可能达到数百例。
-Ⅲ期临床试验: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进行,以全面评估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保护持续时间等,样本量往往数千甚至上万例。
三、不同人群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在符合接种条件下均可接种新冠疫苗,接种后需要在现场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接种后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同时要关注自身是否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一般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微症状,会自行缓解。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如果没有接种禁忌证,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往往基础疾病较多,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在接种前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情况。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孕妇:目前对于孕妇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数据相对有限,但一般来说,如果孕妇处于非高风险感染环境且有接种意愿,在充分沟通并权衡利弊后可以接种。需要由医生评估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接种,接种后要加强观察。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正在进行化疗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前需咨询相关医生,评估接种的必要性和风险。一般来说,在病情稳定期等合适时机可以考虑接种,但可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接种方案,且接种后要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四、疫苗的保护效果与局限性
1.保护效果: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例如,在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发现,接种疫苗的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不同类型的疫苗在保护效果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能为人群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2.局限性:目前的新冠疫苗并不能完全杜绝感染,部分人接种后可能仍会感染新冠病毒,即出现突破感染情况。但即使发生突破感染,多数为轻型或无症状感染,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大大降低。另外,不同人群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可能不同,例如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免疫反应可能相对较弱等情况,但这也在不断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疫苗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