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1.新陈代谢特点:婴幼儿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皮肤含水量相对较高,且汗腺发育尚不完善,但汗腺分泌活动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婴儿期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睡眠时虽活动减少,但机体仍有一定产热,需通过出汗来散热,而背部汗腺分布相对丰富,故易出现背部多汗。例如,一项针对婴幼儿的研究显示,其基础代谢率高于成人,睡眠时产热相对较多,通过皮肤出汗散热是常见的体温调节方式,背部因汗腺分布情况易成为多汗部位。
2.环境因素影响:若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会使宝宝身体散热困难,为维持体温平衡,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尤其背部易因热量积聚而多汗。比如室温过高(如25℃以上)且宝宝穿着毛衣、盖较厚被子时,背部出汗情况更易发生。
二、病理性因素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血钙降低,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多汗症状,尤其以夜间睡眠时明显,常表现为头部、背部多汗,同时可伴有夜间哭闹、易激惹、颅骨软化、方颅等表现。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中约80%存在多汗现象,且多见于3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
2.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宝宝患肺炎、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后,身体较为虚弱,在恢复期机体处于代偿状态,可能出现多汗情况,睡眠时背部多汗较为常见,一般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多汗症状会逐渐缓解。
3.其他内分泌疾病:极少数情况下,宝宝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时,也可能出现多汗症状,除背部多汗外,还可能伴有食欲亢进、体重不增、烦躁不安等表现,但此类情况相对罕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小婴儿,家长需特别注意保持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22℃~25℃,穿着应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盖被不宜过厚。同时,应按照儿科常规建议及时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儿出生后即需补充维生素D800IU/天,直至2岁,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多汗等问题。若宝宝除背部多汗外,还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发热、抽搐等,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