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溢乳

一、溢乳的定义

溢乳是指非妊娠、非哺乳期的女性出现乳房自然流出乳汁的现象,也可见于部分哺乳期女性乳汁异常分泌情况,其本质是乳房分泌乳汁超出正常生理调节范围的异常表现。

二、溢乳的机制相关因素

(一)内分泌因素

1.泌乳素水平异常:泌乳素由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分泌,正常情况下受下丘脑分泌的泌乳素释放因子(PRF)和泌乳素抑制因子(PIF)调控。当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时,PIF分泌减少或PRF分泌增多,会导致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从而引发溢乳。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反馈性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可使泌乳素分泌增多进而出现溢乳。

2.其他激素影响: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的波动也可能间接影响泌乳素的分泌及乳房的泌乳功能,比如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周期变化时,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短暂的生理性溢乳,但一般不持续且量较少。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干扰下丘脑-垂体-泌乳素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溢乳。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多巴胺受体,使PIF对泌乳素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引起泌乳素分泌增加;部分降压药(如甲基多巴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通路导致溢乳。

三、不同人群的溢乳情况

(一)青春期少女

青春期少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出现生理性溢乳,多为单侧或双侧少量清亮或乳白色溢液,一般随着年龄增长,性腺轴逐渐成熟,溢乳现象可自行恢复,此阶段需密切观察溢乳情况,若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月经严重紊乱等)需就医检查。

(二)育龄期非妊娠女性

育龄期非妊娠女性出现溢乳需高度警惕病理性因素,如垂体微腺瘤是引起育龄期女性病理性溢乳较常见的原因,除溢乳外,常伴随月经紊乱、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需通过泌乳素测定、垂体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明确诊断。

(三)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溢乳可能与哺乳姿势不当、婴儿吸吮刺激不充分或乳腺导管扩张等有关。若哺乳姿势不正确,可能导致乳房局部刺激不均匀,引起乳汁分泌异常;乳腺导管扩张也可能使乳汁分泌超出正常排泄范围出现溢乳,一般通过调整哺乳姿势、正确按摩乳房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改善。

四、溢乳的表现及相关应对

溢乳的表现形式多样,有单侧或双侧乳房溢液,液体性状可为清亮、乳白色或淡黄色等,量可多可少。当出现溢乳时,若为生理性且不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可先观察;若为病理性溢乳,尤其是伴随月经紊乱、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垂体微腺瘤患者可能需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