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分几种类型

一、复方口服避孕药

(一)单相复方口服避孕药

1.成分与作用机制:通常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而成,雌激素多为炔雌醇,孕激素有左炔诺孕酮、去氧孕烯等。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轴,抑制排卵,同时改变宫颈黏液性状、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等多环节共同发挥避孕作用。

2.适用人群及特点:适用于无禁忌证的育龄女性,规律服用时避孕有效率高,一般每天服用1片,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21天,然后停药7天,接着开始下一个周期。其激素含量相对稳定,不良反应相对较易预测和控制。

3.年龄与病史影响:一般健康育龄女性均可使用,但有吸烟史且年龄大于35岁的女性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吸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有严重肝脏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等病史的女性禁用。

(二)三相复方口服避孕药

1.成分与作用机制:将雌、孕激素含量按月经周期进行调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剂量不同。第一相(月经周期第1-6天)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较低,第二相(月经周期第7-11天)含量增加,第三相(月经周期第12-21天)含量更高。通过更接近自然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规律来发挥避孕作用,能使月经周期更规律,减少月经出血量等。

2.适用人群及特点:适合月经周期不太规律、希望月经更规律且减少经量的女性。其剂量调整更符合生理变化,可能减少突破性出血等情况发生,但需要严格按照周期服用。

3.年龄与病史影响:与单相复方口服避孕药类似,有相关禁忌证的人群同样需要避免使用,年龄大于35岁吸烟女性同样需谨慎。

二、紧急避孕药

(一)左炔诺孕酮类紧急避孕药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延迟或抑制排卵、干扰受精或阻止受精卵着床发挥避孕作用。一般在无保护性生活后72小时内服用有效,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2.适用人群及特点:适用于无保护性生活或避孕失败后的紧急补救,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不规则子宫出血等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月经周期可能会有改变。

3.年龄与病史影响:不建议频繁使用,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乳腺癌等病史的女性禁用。青春期女性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因为其内分泌系统尚不完善,紧急避孕药可能对其内分泌造成较大影响。

(二)抗孕激素类紧急避孕药(如米非司酮)

1.作用机制:通过竞争孕激素受体,阻断孕激素活性,从而达到避孕效果。一般在无保护性生活后120小时内服用有效,避孕效果相对较好,服用剂量相对较小。

2.适用人群及特点:同样用于无保护性生活或避孕失败后的紧急补救,相比左炔诺孕酮类,可能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3.年龄与病史影响:有相关禁忌证的人群不能使用,青春期女性使用需格外谨慎,因其对内分泌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避免对其生长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

三、长效避孕药

(一)长效口服避孕药

1.成分与作用机制:由长效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而成,如炔雌醚配伍左炔诺孕酮等。雌激素主要是炔雌醚,进入人体后储存于脂肪组织中缓慢释放,从而起到长效避孕作用,孕激素则对抗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增殖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抑制排卵。一般每月服用1次。

2.适用人群及特点:由于其激素含量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类早孕反应(恶心、呕吐等)、月经失调(经期延长、经量多等)等,现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3.年龄与病史影响: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子宫肌瘤、高血压等病史的女性禁用,年龄较大且有上述相关疾病风险的女性也不适合使用,因为长效避孕药的激素含量可能加重相关疾病风险。

(二)长效避孕针

1.成分与作用机制:包括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和单纯孕激素制剂。复方制剂如雌二醇环丙孕酮注射液等,通过抑制排卵发挥避孕作用;单纯孕激素制剂如醋酸甲羟孕酮注射液等,主要通过改变宫颈黏液性状、抑制子宫内膜增殖等发挥作用。一般每1-3个月注射1次。

2.适用人群及特点:适合不能耐受口服避孕药、希望长效避孕的女性,但可能出现月经紊乱、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3.年龄与病史影响:有相关禁忌证的人群不能使用,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病史的女性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其身体状况产生影响。例如有严重肝脏疾病的女性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使用可能增加血栓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