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不来小腹隐隐作痛的原因
1.妊娠相关:育龄期有性生活的女性,月经推迟伴小腹隐痛,首先要考虑是否怀孕。怀孕初期,受精卵着床可能导致小腹出现轻微隐痛,同时子宫逐渐增大,牵拉周围组织也可能引发隐痛。可通过验孕棒或血HCG检查确认。
2.内分泌失调: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过度节食或运动等,都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月经推迟及小腹隐痛。比如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
3.妇科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但难以发育成熟排卵,导致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同时可能伴有小腹隐痛。常有高雄激素表现,如多毛、痤疮等。
卵巢功能早衰:女性40岁前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月经周期紊乱、闭经,因激素变化及可能存在的卵巢萎缩等,出现小腹隐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却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如盆腔、卵巢等。这些异位内膜在经期也会出血,引发疼痛,还可能影响月经周期。
盆腔炎: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如子宫、卵巢发生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小腹隐痛,同时炎症可能影响子宫内膜,造成月经不来。
4.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引起月经失调和小腹不适。避孕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避孕,可能导致月经周期改变。
5.宫腔粘连:多次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经血流出不畅,出现月经不来及小腹隐痛。
6.全身性疾病: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导致月经紊乱、闭经及小腹隐痛。还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影响月经及引起腹部不适。
二、检查项目
1.妊娠试验:通过验孕棒检测尿液或血HCG检测,确定是否怀孕。血HCG检查更准确,可在同房后10天左右进行。
2.妇科超声:能清晰看到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判断有无子宫内膜增厚、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等,辅助诊断是否存在妇科疾病。
3.性激素六项:包括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了解内分泌情况,评估卵巢功能,判断是否因内分泌失调导致月经异常。
4.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T3、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排查是否因甲状腺疾病影响月经。
5.宫腔镜检查:怀疑有宫腔粘连时,宫腔镜可直观看到宫腔内情况,明确粘连部位、程度等。
三、治疗方法
1.针对妊娠:若为正常宫内妊娠且有生育意愿,需做好孕期保健。若为异位妊娠,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或手术治疗。
2.内分泌失调: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适当运动,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如短效避孕药、黄体酮等。
3.妇科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短效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
卵巢功能早衰: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如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缓解症状,预防远期并发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或使用GnRHa类药物(如亮丙瑞林)抑制卵巢功能,缩小异位病灶。
盆腔炎: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等。
4.药物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5.宫腔粘连:多采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节育环或球囊,预防再次粘连,同时使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6.全身性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
四、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此阶段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若出现月经不来伴小腹隐痛,不必过于紧张,但应及时就医,排查疾病。同时,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因学业压力大而过度焦虑,影响内分泌。
2.育龄期女性:有性生活者,一旦出现月经推迟伴小腹隐痛,首先要考虑怀孕可能,自行检测后应及时就医确认。若患有妇科疾病,治疗期间要注意避孕,避免因治疗用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导致妇科炎症。
3.围绝经期女性:此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紊乱是常见现象。但出现月经不来及小腹隐痛,不能简单认为是正常生理变化,仍需就医排查子宫内膜病变等严重疾病。保持乐观心态,适当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4.孕期女性:若已确诊怀孕,出现小腹隐痛,哪怕程度轻微,也不可掉以轻心,可能是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孕期用药需谨慎,务必遵循医生指导。
5.有慢性病史女性: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月经不来小腹隐痛时,要考虑疾病本身及治疗药物对月经的影响。就医时告知医生完整病史,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病情波动影响月经及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