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蛋白偏低的含义
总蛋白是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的,血清总蛋白测定是检测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清总蛋白的正常参考值成人一般是60~80g/L,儿童是65~78g/L。总蛋白偏低通常是指血清总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
可能导致总蛋白偏低的原因
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如长期节食减肥者、患有严重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等,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总蛋白合成减少。例如,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患者,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蛋白质丢失过多: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会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导致总蛋白偏低。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白蛋白等大量蛋白质漏出,从而使总蛋白降低。
-烧伤:大面积烧伤时,血浆蛋白会通过创面渗出丢失,导致总蛋白水平下降。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当患有严重肝病,如肝硬化、重型肝炎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会引起总蛋白降低。比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细胞广泛受损,导致白蛋白等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进而使总蛋白偏低。
其他情况: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肿瘤还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消耗增加,可出现总蛋白偏低。
-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肝炎等慢性感染性疾病,会持续消耗机体的营养,影响蛋白质的代谢,从而导致总蛋白偏低。
总蛋白偏低的影响
对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总蛋白偏低会导致机体营养状况变差,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因为蛋白质是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儿童总蛋白偏低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球蛋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蛋白偏低尤其是球蛋白降低时,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比如,总蛋白偏低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对水肿的影响:总蛋白偏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常见的是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全身性水肿。
总蛋白偏低的应对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的,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肉类、蛋类、奶类、豆类等;如果是肾脏疾病导致的蛋白质丢失过多,需要积极治疗肾脏原发病;若是肝脏疾病引起的总蛋白偏低,要针对肝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需根据肿瘤的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慢性感染患者则要进行抗感染治疗。
营养支持: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补充蛋白质。例如,对于不能经口摄入足够蛋白质的患者,可以通过鼻饲补充富含蛋白质的营养液;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注白蛋白等方式来纠正低蛋白血症。
不同人群总蛋白偏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总蛋白偏低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及时添加辅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果儿童患有影响蛋白质吸收或消耗增加的疾病,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恶性肿瘤等,要及时就医治疗,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总蛋白偏低。要注意饮食中蛋白质的合理摄入,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虾、鸡蛋等。同时,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总蛋白偏低的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哺乳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如果摄入不足容易出现总蛋白偏低。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充足供应。此外,一些女性为了减肥过度节食,也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需要调整饮食观念,合理饮食。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同时密切监测总蛋白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以维持机体的蛋白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