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蛋白偏低什么原因

一、蛋白质摄入不足

(一)一般人群情况

长期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例如素食者若未合理搭配膳食补充足够植物蛋白,或日常饮食过于单一,像仅以快餐、零食为主,缺乏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豆类等,就会导致总蛋白偏低。以一项针对普通人群的饮食调查研究为例,发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其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饮食结构合理、蛋白质摄入充足的人群。

(二)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若儿童挑食、偏食,蛋白质摄入不够,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包括身高增长、体重增加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构建等。例如一些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若长期主食摄入过多,而肉类、蛋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摄入较少,就容易出现总蛋白偏低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同时对蛋白质的需求可能相对特殊。部分老年人可能因经济原因、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变化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进而可能出现总蛋白偏低的状况。

二、蛋白质丢失过多

(一)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得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总蛋白偏低。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大量蛋白尿,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大量蛋白质漏出,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进而总蛋白水平降低。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总蛋白降低情况。

其他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发展,蛋白质丢失增多,可导致总蛋白偏低。

(二)肠道疾病

长期慢性腹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导致蛋白质丢失过多。比如患有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黏膜受损,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阻碍,长期下来会引起总蛋白偏低。一些研究表明,肠道疾病患者由于营养吸收障碍,总蛋白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

三、蛋白质合成减少

(一)肝脏疾病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会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从而使总蛋白偏低。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合成白蛋白等重要蛋白质的能力下降,进而引起总蛋白降低。临床数据显示,多数肝硬化患者存在总蛋白偏低的现象,尤其是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

(二)营养不良相关的全身性疾病

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的食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原料摄入不足,并且机体的代谢处于高消耗状态,使得蛋白质合成减少,最终总蛋白偏低。另外,长期严重的贫血等疾病也可能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总蛋白水平降低。

四、其他因素

(一)妊娠

孕妇在妊娠期,身体需要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营养,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如果孕妇的蛋白质摄入不能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就可能出现总蛋白偏低的情况。一般来说,妊娠期女性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保证母婴健康。

(二)大量出汗或大剂量使用利尿剂

大量出汗会使蛋白质随汗液丢失,而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体内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增多,从而引起总蛋白偏低。例如一些因水肿等原因大剂量使用利尿剂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总蛋白水平,因为可能会出现总蛋白降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