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情况的咬合表现
正常的咬合关系中,一般是上牙覆盖下牙,覆盖量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正常的覆盖量通常是上切牙盖过下切牙的切1/3以内。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这种正常的咬合关系有助于维持面部的正常形态、保证咀嚼功能的正常发挥等。例如,正常的咬合能够使上下牙齿在咀嚼食物时均匀接触,有效地将食物磨碎,便于消化吸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咬合覆盖量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咬合关系会逐渐调整至正常范围。
二、异常情况及可能原因
1.深覆盖
-表现:如果上牙包住下牙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即上切牙盖过下切牙切1/3以上,就属于深覆盖情况。
-可能原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牙齿咬合异常的遗传倾向,那么后代出现深覆盖等咬合问题的概率可能会增加。例如,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明显的深覆盖情况,子女发生深覆盖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不良口腔习惯:儿童时期长期的吮指、吐舌、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咬合关系紊乱,进而引起深覆盖。比如,长期吮指会影响上下前牙的正常萌出和排列,导致上牙过度前突,出现上牙包住下牙过多的情况;偏侧咀嚼会使一侧牙齿的咀嚼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而另一侧牙齿受力过大,影响牙齿及颌骨的正常发育,最终造成咬合异常。
-替牙期障碍:在替牙期,如果乳牙过早缺失、恒牙萌出顺序异常等情况,都可能干扰正常的咬合关系建立。例如,乳牙过早缺失会导致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使恒牙萌出空间不足,从而引起牙齿排列不齐,出现上牙包住下牙异常的情况。
2.反颌(地包天)
-表现:反颌是一种异常的咬合情况,表现为下牙包住上牙,与正常的上牙包住下牙情况相反。
-可能原因
-遗传因素:反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中有反颌的情况,子女发生反颌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与反颌的发生相关。
-喂养方式不当:对于婴幼儿,如果喂养姿势不正确,如奶瓶喂养时奶瓶位置过于靠前,婴儿为了吸吮乳汁可能会不自觉地前伸下颌,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反颌。
-乳牙期局部障碍:乳牙期的龋齿、乳牙早失等问题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反颌。例如,乳牙龋齿疼痛会使儿童偏向用另一侧牙齿咀嚼,长期偏侧咀嚼可能引起颌骨发育不对称,导致反颌。
三、咬合异常的影响
1.咀嚼功能方面
-无论是深覆盖还是反颌等咬合异常情况,都会影响咀嚼效率。例如,深覆盖患者可能在咀嚼时上下牙齿接触面积减小,不能有效地将食物磨碎,从而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反颌患者由于下牙包住上牙,咀嚼时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也会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
2.面部美观方面
-咬合异常会对面部外观产生明显影响。深覆盖可能导致面中部凹陷等情况,影响面部的协调美观;反颌则会使面部下1/3突出,呈现特殊的面型,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患者,可能会因为外貌问题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
3.牙齿健康方面
-咬合异常会使牙齿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牙齿过早磨损、松动等问题。例如,深覆盖患者上前牙可能会因为过度前突而受到更多的摩擦,导致牙釉质磨损,进而引起牙齿敏感等问题;反颌患者下前牙承担了过多的咬合力,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等情况。
四、咬合异常的矫正
1.早期干预(儿童时期)
-对于儿童时期发现的咬合异常,如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纠正。例如,对于吮指习惯的儿童,可以通过佩戴指套等方式帮助纠正;对于乳牙早失的情况,可能需要佩戴间隙保持器,以维持牙弓长度,为恒牙萌出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儿童在3-6岁是早期干预的较好时机,通过早期的简单矫治装置等可以引导牙齿和颌骨正常发育,预防更严重的咬合问题发生。
2.生长发育期矫正
-进入青春生长迸发期前后(女孩约10-14岁,男孩约12-16岁),如果咬合异常较为明显,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器进行矫正。常见的矫正器有固定矫治器、活动矫治器等。固定矫治器通过粘贴在牙齿上的托槽等装置来移动牙齿,调整咬合关系;活动矫治器则是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矫正装置,通过患者的配合来逐渐改变牙齿的位置。在矫正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根据牙齿移动情况调整矫治器。
3.成人矫正
-成人也可以进行咬合异常的矫正,但相对儿童和青少年,矫正难度可能稍大,疗程也可能更长。成人矫正主要通过固定矫治器等方式来移动牙齿,调整咬合关系。成人矫正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因为矫正过程中口腔卫生维护不当容易导致龋齿、牙龈炎等问题。
总之,咬合的时候上牙包住下牙是否正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覆盖量来判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