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有几种?

乙类传染病的种类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方案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各类乙类传染病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可引起严重的肺部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同性别、年龄均可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个人健康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多种类型。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染,一般预后较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对健康危害较大,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麻痹,小儿发病率相对较高,可造成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通过口服疫苗可有效预防。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其中H5N1等亚型可导致人类严重发病甚至死亡,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与禽类接触频繁的人群更易感染。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发病率高,患病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咳嗽等症状,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任何年龄均可感染,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夏秋季高发,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发热、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严重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发病有地区性和季节性,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出血倾向等,重症登革热可危及生命。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类型,接触患病动物或其产品可感染,职业人群如牧民、兽医等相对易感染,皮肤炭疽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肺炭疽等病情凶险。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易感染,可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不规范治疗可能转为慢性。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等症状,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治愈,但不规范治疗易导致耐药结核的产生。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可出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发病率较高,冬春季高发,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休克、脑实质损害等。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多见,病程较长,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如不及时治疗,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

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易感染,可出现发热、咽痛、咽喉部灰白色假膜等症状,可并发心肌炎、神经麻痹等。

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引起,主要通过脐部感染,新生儿是易感人群,与分娩时的接生方式不规范等有关,可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抽搐等症状,病死率较高。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多见,可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症状,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产品传播,职业人群如牧民、兽医等易感染,可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症状,病程较长,易转为慢性。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传播,不同性别均可感染,可出现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不规范治疗可导致并发症。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早期主要为皮肤黏膜损害,晚期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对健康危害较大。

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传播,农民、渔民等职业人群易感染,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肺大出血等。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流行区人群易感染,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可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贫血、脑型疟等严重后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感染后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仅有轻微发热、咳嗽等,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感染状态。

对于乙类传染病的防控,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某些乙类传染病,应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对于职业人群如兽医、牧民等接触动物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应注意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措施,预防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对于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低下的人群,应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各类传染病的感染。同时,一旦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