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有哪些?

乙类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需严格防控管理的一类传染病,以下是常见的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特定的冠状病毒引起,可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扩散,患者会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特别关注。婴幼儿感染后可能症状不典型,更易被忽视,应加强防护和监测。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艾滋病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逐渐丧失免疫功能,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在生活方式方面,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而对于儿童,母婴传播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孕妇感染艾滋病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类型。其中乙型肝炎较为常见,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病毒性肝炎会引起肝脏炎症,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慢性肝炎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型肝炎后易慢性化,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肢体麻痹等严重后遗症。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过去曾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等情况。婴幼儿未及时接种疫苗时感染风险较高,接种疫苗是预防的关键措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禽类是主要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情较重,可出现高热、肺炎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加强对禽类接触人群的防护,尤其是儿童应避免接触病、死禽类。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儿童发病率较高,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易感染,感染后需注意隔离,防止传播给其他人群,尤其是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主要宿主动物为鼠类,可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肾损害等。生活在鼠类密度较高环境中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儿童如进入此类环境也需注意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被病犬等动物咬伤后,无论年龄大小都需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儿童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更易被宠物等动物咬伤,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监管,教育儿童远离陌生动物。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多发生于夏秋季,儿童感染后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高热、惊厥、昏迷等,严重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做好防蚊灭蚊措施是预防乙脑的关键,儿童在蚊虫活跃季节应避免前往蚊虫密集区域,必要时使用驱蚊用品。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等,重症登革热可危及生命。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包括儿童都需注意防蚊,儿童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类型,接触病畜或其产品可感染,皮肤炭疽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溃疡、焦痂等。从事畜牧、皮毛加工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儿童接触病畜相关物品时也需避免,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或阿米巴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儿童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感染风险较高,需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等。儿童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且易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如学校等,需早期发现、规范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儿童感染后需注意隔离治疗,同时加强饮食和环境卫生管理,防止疾病传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易感人群,在冬春季高发,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儿童易感染,婴幼儿病情相对较重,可能出现窒息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接种疫苗预防。

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咽、喉、鼻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未接种白喉疫苗时感染风险较高,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感染后需隔离治疗,防止传播。

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引起,多因接生时消毒不严等原因感染,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加强新生儿接生环节的消毒管理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对于产妇分娩时的消毒不严格等情况需特别注意,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等。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感染后需隔离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护理。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儿童接触病畜相关环境时需注意防护。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的低龄化趋势需引起关注,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和防护意识培养很重要,儿童一般较少感染,但需避免通过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一期梅毒的硬下疳、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损害等。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需加强婚前、孕前检查及孕期监测。

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从事农业、渔业等职业且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儿童如进入疫水区域也需注意防护。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引起,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包括儿童需避免接触疫水,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防护靴等。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包括儿童感染风险较高,需采取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等,对于从疟疾流行地区返回的人员需注意监测是否感染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