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的具体种类
乙类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一类需要严格防控的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如人员密集场所暴露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易加重。
防控要点:需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对于有疫情接触史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排查和隔离观察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发病以青壮年较多,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等是重要感染途径,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临床过程。
防控要点: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艾滋病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不同性别、年龄均可感染,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高危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感染后会损害免疫系统,有基础免疫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发展可能不同。
防控要点:加强宣传教育,避免高危行为,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检测等,对于感染者要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及管理等。
病毒性肝炎
以乙肝为例
-传播特点: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感染,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血液接触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肝脏疾病病史人群感染乙肝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防控要点: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对于乙肝患者要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等治疗,避免血液传播等。
脊髓灰质炎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多发,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导致感染,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等。
防控要点: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的关键,及时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播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接触感染禽类的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有基础肺部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防控要点:加强禽类养殖和市场的监管,避免接触病、死禽类,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麻疹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高,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未接种疫苗等情况易感染,有免疫缺陷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严重。
防控要点: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等。
流行性出血热
传播特点: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性别有一定差异,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有肾脏基础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防控要点:防鼠、灭鼠是关键措施,做好食品卫生等,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狂犬病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被病犬等咬伤等生活方式易感染,儿童若被病犬咬伤等情况需特别重视,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不同。
防控要点:被动物咬伤后要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对发病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播特点: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儿童多发,性别差异不明显,夏季蚊虫活跃季节高发,生活在蚊虫较多地区等情况易感染,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防控要点:防蚊、灭蚊是重要措施,接种乙脑疫苗等,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等。
登革热
传播特点: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防控要点:防蚊、灭蚊,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炭疽
传播特点: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接触病畜等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有皮肤损伤等情况更易感染皮肤炭疽,有基础肺部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肺炭疽后病情较重。
防控要点:加强病畜管理,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感染,有肠道基础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反复。
防控要点:注意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等,对患者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肺结核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肺部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复杂,如合并肺气肿等。
防控要点:早期发现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接种卡介苗等,患者要规范抗结核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
传播特点: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壮年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感染,有肠道基础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防控要点: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多发,性别差异不明显,冬春季高发,生活在人员密集场所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防控要点:接种流脑疫苗,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百日咳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5岁以下小儿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易感染,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防控要点:接种百日咳疫苗,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白喉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多发,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未接种疫苗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心脏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
防控要点:接种白喉疫苗,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
新生儿破伤风
传播特点: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新生儿,与分娩时脐带消毒不严格等因素有关,性别差异不明显,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不当等情况易导致感染,感染后病情严重。
防控要点:严格新生儿脐带消毒,对产妇分娩过程进行规范操作等。
猩红热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易感染,有基础皮肤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
防控要点: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治疗密切接触者等。
布鲁氏菌病
传播特点: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接触牲畜等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有基础关节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关节等部位的慢性病变。
防控要点:加强牲畜检疫和管理,对患者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淋病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活跃人群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安全性行为等生活方式易感染,有基础生殖系统疾病等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复杂。
防控要点:加强性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等。
梅毒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不安全性行为等生活方式易感染,有基础免疫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
防控要点:加强宣传教育,早期发现患者并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等。
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特点:接触疫水而感染,以青壮年农民、渔民发病较多,性别差异不明显,接触疫水等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有基础肾脏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防控要点:避免接触疫水,对患者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血吸虫病
传播特点:接触疫水而感染,以农民、渔民感染较多,性别差异不明显,接触疫水等生活方式易感染,有基础肝脏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复杂。
防控要点:避免接触疫水,对患者进行抗血吸虫治疗等。
疟疾
传播特点: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等情况易感染,有基础贫血等疾病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防控要点:防蚊、灭蚊,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疟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