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情况
外耳道疖肿
成因:外耳道皮肤的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疖肿。挖耳、外耳道皮肤损伤等都可能是诱因。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若频繁挖耳等易增加患病风险。
表现:耳朵洞口附近可出现小的隆起,即疖肿,按压时疼痛明显,可能还伴有局部红肿,严重时可伴有耳痛、发热等症状。
外耳道皮脂腺囊肿感染
成因:外耳道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囊肿,若发生感染则会出现疼痛等表现。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无特定性别倾向。
表现:耳朵洞口处可触及小骨头样隆起(实际是囊肿及周围组织反应),按压疼痛,囊肿继发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可能有脓性分泌物等。
外耳道炎
成因: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外伤、过敏等引起。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游泳后未及时清理外耳道等情况易使儿童患外耳道炎。
表现:外耳道皮肤红肿,洞口附近可能有隆起感,按压疼痛,可伴有耳内分泌物增多、瘙痒等症状。
就医建议及注意事项
就医建议
若出现耳朵洞口鼓出小骨头样隆起且按压疼痛,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耳镜检查等明确病因。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尽量安抚儿童,避免其过度哭闹挣扎影响检查,同时详细向医生告知儿童近期挖耳等情况及有无发热等伴随症状。
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挤压隆起部位,以免导致感染扩散。
患病期间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尤其是儿童洗澡、游泳后要及时清理外耳道。
对于成人患者,要提醒其不要频繁挖耳,减少对外耳道皮肤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