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立即脱离过敏原

一旦怀疑患者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周围空气流通,避免患者继续接触过敏原,这是急救的首要步骤,能防止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尤其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更要快速切断过敏原接触。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口腔异物: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异物阻塞气道。对于儿童患者,因其气道相对狭窄,更需密切关注口腔情况,避免因分泌物或呕吐物导致窒息,这是保障患者呼吸功能的关键环节。

开放气道: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采取措施开放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颌法等,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造成颈椎损伤等情况。如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需尽快为其创造良好的通气条件。

肾上腺素注射

给药途径及剂量: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一般成人剂量为0.5-1mg,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通常为0.01mg/kg。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血压,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是纠正过敏性休克的重要药物,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需及时应用,但要严格按照体重等因素准确给药。

补充血容量

快速静脉输液: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以补充因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和液体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引起心衰等并发症,一般先快速输入20ml/kg左右的晶体液进行扩容,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液体种类,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较重、血压持续下降等情况,可能还需输入胶体液等。

抗过敏药物应用

糖皮质激素使用: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等。成人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一般为0.1-0.3mg/kg。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稳定细胞膜等,缓解过敏症状,对于改善患者的过敏状态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过敏反应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

抗组胺药物:可使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肌内注射异丙嗪25-50mg,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如1mg/kg左右。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组胺引起的过敏症状,如瘙痒、皮疹等,辅助缓解过敏反应。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在急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需更加频繁地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情况,血压要维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心率和呼吸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血氧饱和度要维持在95%以上,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级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儿童心肺复苏的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成人是30:2,要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在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急救中需特别注意剂量的精确性,如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物等的剂量都要严格按体重计算,输液速度和液体量要谨慎控制,避免因输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儿童的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变化,因为儿童对过敏反应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急救时要注意药物对其基础疾病的影响,肾上腺素的使用要谨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输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老年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可能相对不敏感,要更加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