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

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让患者停止使用青霉素及与其相关的药物,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空旷处,确保周围环境安全且能为后续抢救提供便利空间。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若患者意识丧失,需大声呼叫并判断其反应,这对于后续采取针对性抢救措施至关重要,因为意识状态直接反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灌注情况。

呼吸情况: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若出现呼吸微弱、浅快或停止,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需要立即进行通气支持。

循环情况:触摸颈动脉搏动,了解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度,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颜色等,判断循环是否稳定,若脉搏微弱或消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提示循环衰竭可能。

心肺复苏相关操作

胸外心脏按压:若患者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通过胸外心脏按压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人工呼吸:如患者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通气,保证氧气能有效进入患者肺部,改善缺氧状态。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儿童剂量酌减,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15-30分钟重复给药。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血压,改善心脏供血,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

糖皮质激素:可选用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损伤,一般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严重者可加大剂量或后续静脉滴注维持。

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可肌内注射,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H1受体,减轻过敏症状,成人剂量一般为25-50mg肌内注射。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及异物,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确保呼吸道通畅,为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喉头水肿可能进展迅速,更需密切关注呼吸道情况并及时处理。

监测与后续观察

抢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动态评估抢救效果。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在医院观察一定时间,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迟发的过敏反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复发的过敏症状,确保患者完全脱离危险。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特殊人群,再次接触青霉素相关物质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更高,在日常医疗活动中需格外谨慎,详细询问病史,提前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