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停止接触青霉素
一旦怀疑或确定患者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使用一切含青霉素的药物,迅速将患者安置于平卧位,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二、呼叫急救并就地抢救
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协助抢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说明患者的大致情况,如使用青霉素后出现不适等。
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维持机体重要器官的氧供。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吸氧流量,确保吸氧效果同时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
三、肾上腺素注射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成人一般剂量为0.5-1mg,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如体重小于30kg的儿童,剂量为0.01mg/kg,最大不超过0.5mg。肾上腺素能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改善微循环等,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
四、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可选用大口径静脉血管,以便快速补充液体和使用其他抢救药物。通过静脉途径可以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成人剂量),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过敏反应的炎症介质释放,缓解过敏症状。
五、抗组胺药物应用
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肌内注射异丙嗪25-50mg(成人剂量),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引起的瘙痒、皮疹等症状,进一步缓解过敏反应。
六、维持循环功能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情况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成人初始补液量可在快速补液阶段给予500-1000ml快速静脉滴注,儿童则根据体重按10-20ml/kg补液,以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维持有效循环灌注。若补液后血压仍不回升,可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但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并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
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各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抢救措施。例如,若患者血压持续不升,要考虑是否需要加强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或进一步调整补液方案等;若患者呼吸仍困难,要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等进一步的呼吸支持措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在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病情变化往往比成人更迅速且更难察觉。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体重、年龄对药物剂量的影响,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的各个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休克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补液速度和药物剂量,避免因快速大量补液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情危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抢救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