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一、立即停用青霉素及相关药物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使用所有含青霉素的药物,包括正在输入的含青霉素的液体,防止继续接触过敏原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持续接触过敏原会持续激发机体的过敏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二、就地抢救并置患者于合适体位

将患者放置在平卧位,若患者有呼吸困难,可适当调整为休克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这样的体位调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状况,为后续的抢救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呼叫急救人员并启动急救系统

立即呼叫急救医疗服务(如120),同时寻求周围人员的协助,尽快启动急救系统,确保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及时参与抢救。因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全面的救治。

四、开放气道与给氧

开放气道:清理患者口腔异物,若患者出现舌后坠,可使用口咽通气道等工具开放气道,保证气道通畅。气道不通畅会导致患者缺氧加重,进一步恶化病情。

给氧:迅速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有效通气。充足的氧气供应可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缓解过敏引起的组织缺氧情况。

五、肾上腺素的应用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mg,小儿剂量酌减。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可以通过兴奋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兴奋β受体,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过敏症状。

六、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必要时可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过敏性休克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补充血容量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的关键。

七、抗过敏药物的应用

可选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剂量一般为200-4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和水肿等症状。

八、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尿量等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因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过程中病情可能会迅速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能及时发现病情的转归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在进行上述抢救措施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剂量的精确性,肾上腺素等药物的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变化,由于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更加精细的监护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药物剂量和补液速度,避免因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抢救措施的实施和患者的预后。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肾上腺素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加重。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抗过敏药物等时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