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一旦怀疑患者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使用所有含青霉素的药物,确保患者不再继续接触过敏原。这是首要的措施,能避免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
二、体位安置
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患者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略抬高;若伴有休克,应采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体位,保证呼吸通畅和血液循环的稳定。
三、开放气道与吸氧
1.开放气道: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等异物,防止窒息。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可鼓励其深呼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2.吸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以纠正缺氧状态,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这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有呼吸困难表现的患者,吸氧能有效缓解其缺氧情况。
四、肾上腺素注射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一般成人剂量为0.1%肾上腺素0.5-1ml,小儿剂量可根据体重适当减少,但需遵循临床用药的基本剂量原则。
五、液体复苏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进行快速扩容。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和体重等情况,合理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对其循环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六、糖皮质激素应用
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具有抗过敏、抗炎、抗休克的作用。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过敏症状和休克状态。
七、抗组胺药物使用
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能拮抗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症状。异丙嗪可肌内注射,剂量为25-50mg。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八、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持续观察患者的过敏症状是否缓解,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皮肤紫癜是否减轻等。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加强病情监测的频率和力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九、后续处置
在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要将其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同时,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过敏史、抢救过程等相关信息,以便后续的医疗处理和预防类似过敏反应的再次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抢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老年人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减退,在补液和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剂量和补液量的调整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