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脱离过敏原
若患者因使用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继续使用青霉素相关药物及含有青霉素成分的物品接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需迅速切断过敏原来源,如儿童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出现相关症状,要即刻移除周边含青霉素的制剂等。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体位调整: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位置合适,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呼吸道梗阻风险。
清除异物: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分泌物等异物,若发生舌后坠,可使用口咽通气道等器械辅助开放气道。
三、心肺复苏相关操作
判断呼吸循环:立即评估患者呼吸、心跳情况,若呼吸停止、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儿童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等要遵循儿科心肺复苏标准,如婴儿(1岁以下)为30:2的按压通气比例等。
胸外按压:按照正确的按压部位、深度等进行胸外按压,成人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至少5cm;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cm)。
四、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注射: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对于儿童患者,剂量需根据体重等调整,一般0.01mg/kg皮下或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以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等病理过程。
五、液体复苏
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等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及休克程度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儿童患者要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六、密切观察与后续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等变化。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需持续关注这些指标,儿童患者因病情变化较快更要加强监测频率。
后续治疗:经过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还需进一步观察患者有无迟发过敏反应等情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后续的对症支持等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对过敏反应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精确计算,心肺复苏操作要严格遵循儿科标准,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在急救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影响,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变化,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防止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