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要点

一、立即脱离过敏原

1.停止使用青霉素: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继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停止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所有途径的给药。这是因为持续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例如患者若正在通过静脉滴注青霉素进行治疗,需马上关闭输液器的通路,防止更多药物进入体内。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呕吐物等应及时清除,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气道相对狭窄,清理呕吐物等操作要更加轻柔、迅速,避免因气道梗阻加重病情。

二、肾上腺素的应用

1.给药途径: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一般成人剂量为0.1%肾上腺素0.5-1ml,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通常为0.01ml/kg。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5-15分钟重复给药。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血压,减轻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使用肾上腺素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如可能出现心率过快、血压波动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三、维持有效循环

1.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严重过敏反应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快速补充晶体液可迅速扩充血容量。成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500-1000ml液体,儿童则根据体重按10-20ml/kg的速度输入,但要注意输液速度和液体量,避免引发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或老年患者更要谨慎调整输液速度和量。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若经过补液等处理后血压仍不回升,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多巴胺能兴奋心脏β1受体,增加心排出量,同时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多巴胺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滴速,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四、呼吸支持

1.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吸氧装置的合适性,如使用小儿专用的吸氧面罩等,保证吸氧效果,同时观察患儿吸氧后的呼吸改善情况,如呼吸频率、节律等。

2.解除支气管痉挛:可使用氨茶碱等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功能。但儿童使用氨茶碱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因为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接近,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经上述处理无改善时,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紧急气道建立措施,这在儿童患者中更要谨慎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以确保气道通畅。

五、抗过敏治疗

1.糖皮质激素应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可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水肿等。成人一般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儿童根据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过敏症状。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对于有感染倾向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同时密切观察儿童患者使用后的生长发育等长期影响(虽然短期应用一般影响较小,但仍需关注)。

2.抗组胺药物:可使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H1受体,减轻过敏症状。异丙嗪成人剂量一般为25-50mg肌内注射,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如2-5岁儿童可给予12.5mg左右,该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精神状态等情况。

六、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要使用儿童专用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更频繁地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如每5-10分钟记录一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2.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成人可通过与患者对话等方式评估其意识情况,儿童则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等判断意识状态,若患者意识逐渐变差,提示病情可能在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进一步的抢救措施。

七、后续观察与处理

1.观察恢复期情况:经过初步抢救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观察患者数小时至数天,因为过敏反应可能会有迟发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在后续时间内有无复发过敏症状的可能,如再次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情况。

2.查找过敏原因:明确患者对青霉素过敏的具体情况,避免以后再次使用青霉素及结构相似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等,要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在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生青霉素过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