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脱离过敏原
1.停止使用青霉素: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继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包括所有途径给予的青霉素,如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避免过敏原持续进入体内加重过敏反应。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可鼓励其深呼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抬起下颌,必要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以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机体氧供。
二、肾上腺素的应用
1.给药途径及剂量: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一般成人剂量为0.5-1mg,儿童按体重计算,约0.01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mg)。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5-15分钟重复给药。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可以兴奋心脏β₁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升血压;兴奋α受体,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支气管β₂受体,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三、维持有效循环
1.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立即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成人首次可快速静脉输注500-1000ml,儿童按10-20ml/kg输注,以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低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必要时可输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
2.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补充血容量后若血压仍不回升,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根据血压调整其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合适的血压水平,多巴胺可以兴奋α、β₁和多巴胺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
四、抗过敏治疗
1.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成人剂量为5-10mg,儿童按0.1-0.3mg/kg剂量给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作用,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2.抗组胺药物:可选用组胺H₁受体拮抗剂,如异丙嗪,成人剂量为25-50mg肌肉注射,儿童按0.5-1mg/kg剂量给予。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H₁受体结合,减轻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五、病情监测与后续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2.后续观察与处理:即使患者经过急救后症状缓解,也不能放松警惕,需要继续观察24-48小时,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的迟发表现。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告知患者以后绝对禁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并在患者的病历、床头卡等明显位置注明青霉素过敏史,防止再次误用。
对于儿童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剂量的准确性,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用药剂量。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补液速度和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心功能和肾功能情况,避免因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整个急救过程中,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确保急救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