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脱离接触
一旦怀疑或确诊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首先要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同时让患者迅速脱离可能继续接触过敏原的环境,这是抢救的首要步骤,能避免过敏原进一步刺激机体,防止病情恶化。
就地抢救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放置在平卧位,若患者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等异物。对于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通气,这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气道解剖结构有差异,但保持气道通畅是关键。
肾上腺素注射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减轻喉头水肿,改善通气,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于儿童患者,剂量需根据体重准确计算,婴儿可选择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年长儿也基本按此原则。
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纠正休克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儿童患者因体液分布特点,更需密切监测补液情况,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抗过敏药物应用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损伤。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剂量和途径需遵循儿科或成人相应的用药规范。同时,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进一步减轻过敏症状。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更快更明显,需更加频繁细致地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抢救措施。
后续观察与处理
经过初步抢救病情稳定后,仍需将患者转运至监护病房继续观察,确保患者无迟发过敏反应等情况。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在后续治疗中都需避免使用青霉素类及结构相似的抗生素,并在病历中明确标注过敏情况,以防止再次发生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