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停用青霉素及相关药物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使用所有含青霉素的药物,包括正在输注的含青霉素液体等,防止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继续接触过敏原会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过敏反应恶化。
二、确保患者气道通畅
1.摆放合适体位: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呕吐物要及时清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体位摆放,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气道梗阻加重。
2.清除异物:如果发现口腔内有分泌物或异物,应迅速清除,可使用手指包裹纱布等进行清理,但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三、给予吸氧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6-8L/min,以纠正缺氧状态,改善组织缺氧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吸氧流量,确保有效纠正缺氧。
四、肾上腺素注射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素能迅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减轻喉头水肿,解除支气管痉挛等。成人一般使用1mg肾上腺素,儿童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如体重小于30kg的儿童可按0.01mg/kg计算,最大剂量不超过0.3mg。
五、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液体和给予其他急救药物。可选择较大口径的静脉血管,如肘正中静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尽量选择头皮静脉等较为容易固定的部位,以保证静脉通道的顺利建立和药物的及时输注。
六、补充血容量
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成人可先快速输注500-1000ml液体,儿童则按10-20ml/kg的速度输注,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七、应用糖皮质激素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抗休克等作用。成人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mg,儿童根据体重给予相应剂量,如0.1-0.3mg/kg。
八、抗过敏药物应用
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静脉注射异丙嗪等。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成人剂量一般为25-50mg,儿童按0.5-1mg/kg计算剂量。
九、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每5-1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同时观察患者过敏症状的变化,如皮疹是否加重、呼吸困难是否改善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如果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要重复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并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等。
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在抢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准确计算,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的体温,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休克时容易出现体温过低,要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加温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因为肾上腺素等药物可能会对心脏产生较大影响,如引起心律失常等。同时,老年患者的补液速度要适当控制,避免过快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