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肠的一段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的疾病
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腹部肿块
发病可能与食物、器质性病变等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
根据病情选择灌肠疗法或手术治疗等
金牌医生
内侧中
肠套叠可能与食物、器质性病变等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者具体原因不同。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一般认为原发性肠套叠与外界刺激、解剖、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免疫反应不平衡等有关。
婴幼儿期是肠蠕动节律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发生肠蠕动紊乱。
添加辅食,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等改变,以及肠炎等肠道疾病都有可能诱发肠蠕动紊乱,进而引起肠套叠。
婴幼儿回盲部较为游动,回盲瓣凸入盲肠,当回肠出现异常蠕动时,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多与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有关。
感染后可导致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局部肠壁增厚,可凸向肠腔,成为套叠起点。
肠道可受病毒感染等刺激而蠕动增强,发生肠套叠。
1岁以下小儿身体免疫功能不完善,也是肠套叠的好发时期。
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受破坏,发生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等病变,可翻入肠腔,成为肠套叠的起点,牵拉肠腔形成肠套叠。
空腹时,肠道会以一定频率自发蠕动,不同位置的肠道蠕动频率不一致。
肠道一般由近端向远端蠕动,一般推进数厘米即消失。
如果因饮食等外界刺激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则有可能使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从而发生肠套叠。
肠套叠外管部位称为鞘部,进入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
肠管套入后,可因蠕动逐渐向远端深入,附着在肠管上的肠系膜也可被牵入其中,不但发生肠梗阻,还可因肠系膜上血管受压发生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