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
常见症状为接触性出血、异常白带等
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危险因素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
如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
有研究显示,多孕多产可能增加宫颈癌的患病风险。
初产年龄过早,宫颈癌发病风险升高。
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
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
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
人类缺陷免疫病毒(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
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关系密切。
如果家中母亲或姐姐患有宫颈癌,那么家庭里其他女性成员发生宫颈癌的风险也会更高。
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HPV DNA整合
目前宫颈癌的致癌机制,被认为与持续感染HPV、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宫颈局部微环境改变因素等有关。
上述因素最终导致使HPV DNA整合到宿主人体染色体脆位区并表达E6、E7癌基因。
细胞周期失控
在其他辅助致癌因素协同作用下,通过抑制p53、Rb等抑癌基因功能,激活端粒酶活性。
同时可抑制细胞凋亡和逃逸正常的免疫监视,最终导致细胞周期失控而永生化成为癌变细胞。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漫长过程。宫颈的移行带为宫颈癌好发部位。
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宫颈上皮化生活跃,在受到HPV感染再加上外来其他致癌物质刺激下,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或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可出现间变或不典型增生,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随着CIN病变程度的逐渐加重,突破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则形成宫颈浸润癌。
一般从CIN发展为浸润癌需10~15年,但约25%在5年内发展为浸润癌。
目前所发现的原癌基因已超过100种,主要分为两大类。
病毒癌基因: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里所携带的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
细胞癌基因:指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一旦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又称肿瘤抑制基因,为一类可编码对肿瘤形成起阻抑作用的蛋白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
抑癌基因的致癌作用机制不同于癌基因的显性作用方式,而是呈隐性作用方式。
一般需要两个等位基因的功能丢失,使细胞丧失生长控制和负性调控功能,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
大致可分为两类:
由于DNA点突变或缺失,导致抑癌基因失活,如Rb、P53、WT1等基因。
由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等表观遗传的改变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