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晚期出现转移症状
病因不完全明确,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具体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有些因素可能会促进口腔癌的发生。
吸烟是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重度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5~6倍。
把燃烧的烟头放入口腔内的倒吸烟者,发生腭癌的风险升高。
即使是无烟雾产生的吸烟,比如嚼烟叶等,都可能会提高发病风险。
用烟时间越长、量越大,发病风险也越高。
酗酒者的口腔癌发病风险较高。
同时吸烟、饮酒者,口腔癌发病风险更高。
长期咀嚼槟榔容易诱发口腔癌。
在有进食槟榔和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口腔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特别是HPV16、HPV18等高危型感染与口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梅毒感染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增高。
特定的基因改变,会明显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纺织工业中的纤维刺激、电离辐射、大气污染等环境刺激也可增加口腔癌风险。
缺乏维生素及蛋白质,比如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豆类等摄入过少;
口腔卫生极差;
尖锐的残根残冠刺激;
不良修复体的刺激;
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
疾病:口腔黏膜白斑、红斑、扁平苔藓、黏膜纤维化、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等疾病者。
烟草、槟榔中的化学物质,以及酒中的乙醇等,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吸烟者的口腔黏膜可出现黏膜白斑,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槟榔中的成分可以形成亚硝基物质,亚硝基物质是明确的致癌物。槟榔质地较硬,咀嚼过程中可能会划伤黏膜,如果长期使用,黏膜无法正常修复,并会有慢性炎症刺激。此外,槟榔还可能与熟石灰等同嚼,这也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
乙醇可以造成黏膜烧伤,促进癌变。
危险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但不代表一定发病。免疫状态、疾病等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危险因素的耐受程度,进而影响发病情况。
在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正常细胞内与恶变有关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也有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有关,两者共同作用下,最终细胞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有独特的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而且由于不再是正常的细胞,原有的细胞间连接变得不再稳固,可能会脱落,通过各种途径发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