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晚期出现转移症状
病因不完全明确,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口腔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外科手术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术等,需要根据肿瘤的侵犯情况、患病者的耐受程度等决定手术方案。
cN0的T1和T2口腔癌,可以考虑单纯放射或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是指对原发灶进行广泛切除,连同其周围的淋巴结转移区域的整块组织切除,尽可能地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如舌癌可能需要舌切除术,侵犯下颌骨进行下颌骨切除术,侵犯上腭等可行上颌骨切除术,侵犯咽喉进行喉切除术。
对于早期口腔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如果口腔癌处于中晚期,则需要扩大手术范围,并结合区域淋巴结清扫、修复重建术等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修复缺损、重建口腔功能。
口腔癌容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顺序依次为下颌下、颈深上、颈深中、下淋巴结群。
根据肿瘤部位和该部位淋巴引流情况,选择性地切除颈部高危淋巴结。
口腔的功能十分重要,包括发音、咀嚼、吞咽、呼吸等,同时也是颜面部外观的重要结构。
根治性手术可能需要切除舌、下颌骨、颊等重要器官,严重影响上述功能,因此需要对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对破坏的功能进行重建。
自体其他部位的皮肤、肌肉、骨骼可以成为修复的材料,比如带蒂胸大肌皮瓣、颏下岛状瓣、游离腓骨等。
口腔癌的化学治疗效果不理想,多需要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辅助化疗)及姑息性化疗。
新辅助化疗适合病灶较大者,可以缩小病灶,争取手术机会,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化疗用于未能完全切除病灶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口腔癌,姑息性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肿瘤发展。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5-氟尿嘧啶(5-FU)、紫杉醇、多西他赛、羟基脲、平阳霉素、甲氨蝶呤、博来霉素、卡培他滨、长春碱、丝裂霉素C等。
化学治疗需要根据具体肿瘤分期和患者全身情况等决定,可采用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是化疗的整体趋势,常用的方案有PF(顺铂+5-氟尿嘧啶),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顺铂与博莱霉素等。
放射治疗是口腔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
N0的T1和T2口腔癌可以考虑单纯放射治疗。
术前放疗可以减小肿瘤体积,让手术能尽可能地切除肿瘤,降低手术中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术后放疗适合手术不能切除,手术后发现边缘阳性或局部有转移灶(包括淋巴结转移)者。
常用的放疗方案有近距放射疗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
头颈部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金属套冠及牙桥。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症相关基因的治疗,因此需要先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常用的是西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具有高度亲和性,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者。
免疫治疗作用于免疫系统,针对免疫检查点发挥作用。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或失败者。
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
中医治疗口腔癌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
部分中药有抗肿瘤效果,方剂、中成药等可以配合放疗、化疗等使用,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出现疼痛,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采取阶梯镇痛,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