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口腔内硬结、肿块,表面可有溃疡,长期不愈,伴疼痛等,晚期出现转移症状
病因不完全明确,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口腔癌确诊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治疗后可能会损毁容貌,影响正常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情绪更加敏感,容易发怒。
家人、朋友等需要理解其情绪变化,并经常关注、陪伴,通过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其勇敢、乐观地面对疾病,努力康复。
患病者接受确诊结果需要一定时间,期间需要多加安抚。
文体活动、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手术后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根据医生的要求,从流食开始逐步恢复进食。
如果进食功能受到影响,可以通过留置胃管、肠外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
如果身体恢复,可经口进食,应遵医嘱采用流食,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过渡为半流食、软食等。
避免生冷硬烫的食物,回避辛辣、酸等对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由医生定期换药,如果有疼痛、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放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口腔黏膜、唾液腺、全身反应等不适,需要对应处理。
皮肤反应可表现为变红、变黑,之后脱屑,甚至发生脱毛、皮炎、溃疡等反应。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局部摩擦、日晒、热敷、敷贴橡皮膏或刺激性药物等。
如果出现瘙痒,要避免搔抓,可以冷敷或用乙醇擦拭,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发生皮炎时需要保持皮肤干燥,不要用手接触皮肤,防止感染。
出现溃疡可以使用5%硼酸或可的松四环素软膏
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白色假膜、出血等。
炎症可使用1.5%过氧化氢液含漱,以保持口腔卫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可加用表面麻醉剂,如利多卡因等。
表现为口干。
针灸、药物等可以增加唾液量。
饮食应以清淡、汁水足、易消化为主,如蒸蛋羹、氽肉丸、馄饨、面条卧鸡蛋、鱼汤、豆腐汤等。
食欲不振时可适当加少许盐促进食欲,但应避免腌制、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
水果应选择酸性小的,如梨、桃子、西瓜等,可榨汁食用。
减少过甜的食物摄入,如甜点、含糖饮料等,食用完毕应及时漱口,清理口腔。
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昏、乏力,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可以使用针刺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内关及中脘等,以及大剂量维生素B₄(腺嘌呤)、B₆及止吐剂控制恶心、呕吐。
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放疗方案。
化疗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
氮芥、丝裂霉素、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长春碱、秋水仙碱等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用药时白细胞、血小板等可能会有明显降低。
利可君(利血生)、维生素B₄、维生素B₆、鲨肝醇、泼尼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可以防止白细胞下降。
提高血小板的药物有酚磺乙胺等。
白细胞严重减少时,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丙种球蛋白等预防感染,必要时输血。
注意隔离防护,最好能在消毒隔离室中治疗和生活。
严重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停药。
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严重者可有血性腹泻、口腔炎或肝损伤等。
以清淡少油的浓流质或半流食为主,如稠粥、面片汤、牛奶冲藕粉等。多食用易咀嚼的新鲜蔬果,如葡萄、西瓜、西红柿等,补充维生素。
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可通过适当调味促进食欲。
少食多餐、避免油炸、腌制、熏制食物摄入。
严重者需要通过输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口腔炎可以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局部涂抹,注意口腔卫生。
口腔癌治疗结束后的前3个月,需要重视随诊,每个月复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
治疗结束6个月后,可以每2个月复查一次。
复诊时,医生会检查手术部位,以及颈部淋巴结等。
通过肿瘤标志物、CT等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复发;如果接受放疗或化疗,还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如果出现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受到损伤,需要在医生或康复训练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恢复相关功能。
戒除不良习惯:戒烟戒酒,不嚼槟榔。
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饮食多样性,补充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饮食应避免过烫、高盐、辛辣的食物,避免黏膜受刺激。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食用后应及时漱口,预防龋齿。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跑步、绘画等多种活动改善情绪,能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维持口腔健康:选择合适硬度的牙刷刷牙,选择正规的口腔科纠正口腔卫生问题,处理锐利的牙嵴、残根以及不良修复体。如果发现黏膜白斑等及时诊断和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通过注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方式预防该病毒感染,性生活时注意防护,防止梅毒感染。
积极治疗疾病:扁平苔藓、范可尼贫血等疾病与口腔癌有关,应当积极治疗。
重视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特别是有修复体、牙残根、牙残冠者,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