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但乳腺无痛性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存在遗传风险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首选治疗方案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有很多,其中TNM分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此外,组织学类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等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不同的肿瘤,可呈现不同的预后特征。
肿瘤的分期对于肿瘤的评价、治疗及决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研究证实乳腺癌肿块越大,生存期越短。
腋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无转移时预后好,有转移时预后差。且转移数目越多预后越差。转移位置高,预后差。
远处转移:预后差。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激素受体(ER/PR)阳性的肿瘤分化较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
激素受体(ER/PR)阴性的乳腺癌通常分化较差,容易发生内脏及脑转移,并对内分泌治疗反应较差。
在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中预后相对较好的包括:腺管样癌、浸润性筛样癌、黏液样腺癌、分泌型癌;
预后不好的包括:化生性乳腺癌、印戒细胞癌、富脂质癌、髓样癌等。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比浸润性导管癌低,预后较好些。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经典型的预后比其他变异型预后好,其中多形型小叶癌预后差。
二倍体DNA为主的肿瘤倾向于低度恶性,且ER和PR多为阳性;异倍体为主的肿瘤多表现为分级较高而激素受体阴性。
癌基因HER2/neu:目前认为HER2/neu基因扩增或蛋白过度表达在乳腺癌患者中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转移抑制基因nm-23:有研究发现nm-23高表达者存活期长,提示nm-23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BRCA-1:有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与年轻发病、分级差、雌激素受体阴性和p53过度表达有关,且显示BRCA-1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pS2:pS2是由雌激素诱导、受雌激素调控的蛋白。其高表达是肿瘤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
乳腺癌的复发是指乳腺癌术后肿瘤再次出现。
所有类型的乳腺癌均可能出现复发的情况。
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降低复发率或延长复发时间,其中乳腺原位癌预后较好,复发率低,甚至不复发。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级等因素有关。
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等。
如果在乳腺癌发现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那么在后期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出现复发转移的可能性要比早期乳腺癌大得多。
在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5%~75%。
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最为多见,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60%。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乳腺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的静脉汇入腋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是肺转移的重要途径。
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据统计,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如下:
Ⅰ期可达到90%~95%;
Ⅱ期70%~80%;
Ⅲ期50%~60%;
Ⅳ期大约10%左右。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乳腺癌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近10余年,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改善,归功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的不断完善。
根据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目前基于多个风险基因(包括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小分子RNA)所建立的预测模型,通过个体化预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治疗敏感性,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疗方案,改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