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但乳腺无痛性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存在遗传风险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首选治疗方案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临床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等,目的是初步了解病情,为进一步检查及诊断做好准备。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和职业、肥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
既往史:评估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哺乳史等,以及既往是否患乳房良性肿瘤。
家族史:了解家庭中有无乳腺癌或其他肿瘤患者。
评估有无乳房肿块,肿块的部位、质地、活动度、疼痛等情况;
有无局部破溃、酒窝征、乳头内陷、橘皮征等乳房外形改变;
腋窝等部位有无淋巴转移;
有无胸痛、气促、骨痛、肝大、黄疸等转移表现。
一般需要临床医生进行乳房视诊及触诊检查,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触诊。
患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
乳房体检可能涉及到的部位有乳房、乳头、乳晕区及腋窝等。
用于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检查、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等。
乳腺X线检查常用的是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既可诊断分析又可作为随诊依据。
能发现临床医生难以触摸到的肿块。
能识别临床医生触摸到但不典型的肿块。
能发现无乳腺肿块而仅有钙化灶的乳腺病变。
乳腺X线检查可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发现早期病变。
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首先进行乳腺X线检查。
妊娠期女性通常不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超声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
乳腺超声的结果评估一般使用BI-RADS分类标准,从轻到重可分为6类。
0类:无法评估,现有影像未能完成评估,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既往检查比较。
1类
阴性,无异常所见(如有发现乳内、腋前正常形态淋巴结,亦属于1类)。
建议常规体检(每年1次)。
2类
良性病变,包括单纯性囊肿、积乳囊肿;乳房内移植物;稳定的术后改变;随访后无变化的纤维腺瘤。
建议定期随访(每6个月至1年1次)。
3类
良性可能大。
建议短期随访(每3~6月一次),2年随访无变化者可降为2类。
4类
可疑恶性。
4A表示低度可疑恶性(3%≤恶性概率≤10%);
4B代表中度可能恶性的病灶(10%<恶性概率≤50%);
4C代表恶性可能较大(50%<恶性概率≤94%),但不如5类那样典型的恶性。
5类
高度可疑恶性几乎肯定的恶性,超声有特征性的异常征象,恶性的危险性大于95%。
建议开始进行确定性治疗。
6类
已行活检证实为恶性。
主要是评价活检后的影像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疑似病例
主要用于经过临床乳腺检查、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等检查后,确诊困难但仍然怀疑乳腺癌的患者。
乳腺MRI检查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确诊患者
对于乳腺癌患者,该检查能发现多病灶、多中心或双侧乳腺癌病灶。
并能同时显示肿瘤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随访复查:乳腺癌术后,可帮助鉴别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
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如可发现癌细胞是否转移到了胸部或腹部的器官。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简称PET-CT,对于临床局部晚期、分子分型预后差、或有症状可疑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疗前分期有重要意义。
对于术后患者随访过程中可疑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包括查体或常规影像检查出现异常、肿瘤标志物升高等,PET-CT有助查找复发或转移灶。
对于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应用乳管内视镜有助诊断乳管内微小病变和乳管内病变的定位。
简称骨扫描或骨显像,是骨转移的初筛诊断方法。
在随访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骨痛或碱性磷酸酶升高时,可行骨显像检查评估是否有骨转移;
当缺乏临床信号和症状提示复发时,不建议影像学的骨转移筛查。
乳腺癌的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
晚期累及其他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
如多发骨转移时,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目前尚无乳腺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价值较高的肿瘤标志物是CA15-3(癌抗原15-3)、CEA(癌胚抗原)。
CA15-3和CEA联合检测,可为确诊乳腺癌提供补充证据,也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控。
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规范化的乳腺癌病理诊断还可以提供正确、可靠的与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疗效预测和预后判断相关的标志物检测结果等。
也称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该法简便快速,准确率在90%以上,可用于防癌普查,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块检查成功率较低。
细胞学检查不能确定组织学类型,对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证实,针吸穿刺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应用较粗的活检针,依靠外套管的锋利边缘获得肿瘤组织,术前可以明确肿瘤性质及各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
真空辅助穿刺旋切活检可增加活检组织量,对做新辅助化疗者,更有助于组织学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
是最可靠的方法,做活检时一般将肿块完整切除。
如证实为恶性,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辅助治疗及实行根治性手术。
组织学分级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多项研究显示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明确相关。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将浸润性癌划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
乳腺浸润性癌的危险评估体系中,低级别是低度危险指标,中级别和高级别是中度危险指标。
一般会对所有乳腺浸润性癌进行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其中HER2结果为“2+”时,需进一步做原位杂交检测。
目前,根据ER、PR、HER2和ki-67的检测结果,将乳腺癌分为4种分子亚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
评估ER、PR状态的意义在于确认内分泌治疗获益的患者群体以及预测预后。
ER和(或)PR阳性患者可采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
分型&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Ki-67|HER2阳性&+&-&-&任何|三阴型&-&-&-&任何|Luminal A型&-&+&+,≥20%&+,<14%|Luminal B型:HER2阴性&-&+&+,<20%或-&+,≥14%|Luminal B型:HER2阳性&+&+&任何&任何
一般认为Ki-67<14%为低表达,≥14%为高表达。
一般认为PR<20%为低表达,≥20%为高表达。
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乳腺癌TNM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期系统,适用于乳腺浸润性癌、乳腺导管原位癌,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注: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I、II、III和IV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总体分期&TNM分期|0&TisN0M0|ⅠA&T1N0M0|ⅠB&T0N1miM0、T1N1miM0|ⅡA&T0N1M0、T1N1M0、T2N0M0|ⅡB&T2N1M0、T3N0M0|ⅢA&T0N2M0、T1N2M0、T2N2M0、T3N1M0、T3N2M0|ⅢB&T4N0-2M0|ⅢC&任何T、N3M0|Ⅳ&任何T、任何N、M1
乳腺癌需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浆细胞性乳腺炎等良性疾病相鉴别。
其中乳头溢液的症状,需要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等鉴别。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
乳腺纤维腺瘤一般好发于青年女性,18~25岁最常见。
本病病史长,发展慢。
肿块为圆形、椭圆形,中等硬度(类似于鼻子的硬度),表面光滑,活动良好。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
多见于中年女性,且常常与月经有关系。
月经前数天开始有肿痛感,月经来潮后胀痛轻时, “肿块”会缩小。
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乳头溢液等。
不同点
中年女性多见,乳头溢液以暗红色最常见,这是因为肿瘤合并炎性感染渗血所导致的。
多数情况下,按压肿物不明显,但可见乳管开口溢液。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
常见哺乳后期或断奶后多年的女性。
临床表现为乳腺圆形肿块,中等硬度(类似于鼻子的硬度),针吸可见乳汁样液。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
中年女性多见。
肿块增大缓慢,类似慢性炎症的表现。
部分患者可同时有腋窝淋巴结和肺部结核。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同点:临床表现乳腺癌相似,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活动,质软,生长迅速。
不同点
好发年龄50~60岁的女性,常为单发性,偶尔可双侧同时发生。
本病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要依赖于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