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指出生时就已经发生的心脏结构异常,包含多种疾病
主要症状有发绀、呼吸急促、易疲劳、多个部位肿胀、多汗、发育迟缓等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母体和环境因素有关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等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出现下列情况者,需要高度警惕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出生后全身性持续性发绀、呼吸急促、乏力、吃奶断续、喂养困难和生长迟缓。
孕早期有感冒或感染其他病毒病史。
孕期有服用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药物史。
孕期吸烟、饮酒。
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
新生儿和婴儿如果有以下表现,就该考虑到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出生后持续有心脏、呼吸功能不良的症状。
持续或反复出现发绀。
喂奶困难,体重不增,易激惹、不安。
肺部反复出现肺炎样体征(听诊有类似细小水泡破裂的声音)。
发现心脏外其他先天畸形。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动脉血气分析等,主要用于判断患者营养状态、有无缺氧、除外其他疾病等。
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小型传感器安装在婴儿的手指或脚或成人的手指或脚趾上,估算血液中的氧气量,也是筛查新生儿是否缺氧的重要手段。
心电图:可评估心跳的节奏,还可间接反映心脏结构和位置的变化。
胸部X光:可显示心脏是否增大,还可以显示肺血流的情况。
心脏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检查,并可监测病程中心脏的变化。胎儿超声(排畸筛查)有时可以在婴儿出生之前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缺陷。
心脏导管检查:将一根细而柔软的导管插入婴儿腹股沟处的血管中,并通过该导管导入心脏。心导管检查可以使医生更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心脏缺陷。另外,可以在心脏导管插入过程中完成一些治疗程序。
心脏CT成像:大多数患儿不需要,少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要准确评估病情时,可采用。
心脏磁共振:用于诊断和评估青少年和成人的先天性心脏缺陷。较之于超声心动图等其他方法,心脏磁共振可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先天性心脏病为一大类疾病,主要的鉴别诊断为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判断。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特点如下:
房间隔缺损
症状出现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缺损的大小。
缺损小的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收缩期杂音。
缺损较大时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
还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和生长发育迟缓。
室间隔缺损
小型缺损可无症状,一般活动不受限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仅体格检查时听到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
缺损较大时,患儿多生长迟缓、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上可无症状。
导管粗大者在婴幼儿期即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等,分流量大者可有心前区突出、鸡胸等现象。
肺动脉瓣狭窄
轻度狭窄可完全无症状。
中度狭窄在2~3岁内无症状,但年长后劳力时即感易疲乏及气促。
严重狭窄者于中度体力劳动时亦可出现呼吸困难和乏力,可有昏厥甚至猝死。
有患者活动时感胸痛或上腹痛。
法洛四联症
发绀为其主要表现,多见于唇、指(趾)甲床、球结膜等部位的青紫。
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下蹲片刻。
发绀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杵状指(趾),表现为指(趾)端膨大如鼓槌状。
婴儿可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甚至死亡。
完全大动脉转位
发绀出现早,半数出生时即存在,绝大多数始于1个月内。
3~4周婴儿出现喂养困难、多汗、气促等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常发育不良。
主动脉狭窄
婴幼儿以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儿童或青少年以心悸、乏力、头晕、晕厥、胸痛(有时为心绞痛样)为主要表现。
三尖瓣下移畸形
若未合并其他畸形,大多数患者可活到成人期。在青春期前,一般无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绀、呼吸困难和心衰。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大部分出生后即病情危重,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以及心动过速。
部分病例临床症状迅速加重恶化,表现为心力衰竭,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三尖瓣闭锁
发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偶有蹲踞,约有一半的患者有缺氧发作史。
常有气急、呼吸快速,易发作肺部感染。
主动脉窦瘤
在瘤体未破裂前一般无临床症状或体征。
当窦瘤破裂后病人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