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起病于3岁前的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
主要是遗传因素,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
可行教育训练、干预治疗、家庭教育与支持及药物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个体训练: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
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利培酮: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
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氟哌啶醇: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但近几年应用减少。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
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
常用药物如哌甲酯。也可考虑可乐定进行治疗。
如纳洛酮、催产素等也有报道用于治疗孤独症。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目前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常存在感觉综合失调,因此可以考虑感觉综合训练。
听觉综合训练20世纪出现,可以用于4岁以上的患儿,能有效改善其言语、交往及情绪异常。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减少刻板、攻击、自伤以及课堂中的破坏行为。
目前以上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结果不一,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补充维生素、益生菌、音乐治疗、动物辅助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治疗目前尚缺乏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