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原发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
可有上腹不适、饭后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须辅助放疗或化疗。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
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
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具体用法请参考国家卫建委相关诊疗规范、NCCN指南、中华医学会或中国医师协会制定的指南、药物百科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
优点: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
分类: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般推荐ESD作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与传统开腹外科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无须开腹,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对胃肠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技术熟练时,可达到与开腹根治相同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早期胃癌和部分进展期胃癌,医生可能建议在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根治手术,尤其是早期胃癌,两者几乎可以达到同等的疗效。
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
以根治为目的,通常切除2/3以上的胃甚至全胃,并进行相关淋巴结清扫。
通常进行癌灶周围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即D2根治术。
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继续扩大手术切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等。
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姑息手术和减瘤手术。
姑息手术:主要针对出现肿瘤并发症的患者(出血、梗阻等),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姑息性切除、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减瘤手术:主要针对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也有出现肿瘤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等。
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5年总生存率。
一般适用于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Ⅲ期者,通常联合化疗在6个月内完成,单药化疗超过1年。
S-1单药:每6周重复,共治疗12个月。
XELOX方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每3周重复,共治疗8个周期。
使胃癌降低分期,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的成功率。
作为体内药敏试验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
术前化疗可避免因手术后消化道改建后造成的营养障碍,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化疗的耐受度。
ECF方案:表柔比星、顺铂及5-氟尿嘧啶,每3周重复。
EOX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每3周重复。
目的为缓解肿瘤导致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的无法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
FP方案:5-氟尿嘧啶与顺铂。
XP方案:卡培他滨与顺铂。
SP方案:替吉奥与顺铂。
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
对HER2表达呈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呈3+,或免疫组化染色呈2+且FISH检测呈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可考虑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
既往2个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情况下,可考虑单药阿帕替尼治疗。
简称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胃癌,美国NCCN指南或欧洲ESMO指南均推荐围手术期放化疗的治疗模式,可提高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疗效。
局部晚期胃癌接受术前/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围手术期化疗的治疗模式,可能减少局部复发,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
美欧国家近端胃癌较多发,放疗应用较为普遍。国内远端胃癌多发,放疗应用相对并不普遍。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选择性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目的的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胃癌的靶向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等。
适应证: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呈3+,或免疫组化染色呈2+且FISH检测呈阳性)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推荐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
适应人群:既往未接受过针对转移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患者,或既往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二线及以上治疗患者。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新药,是高度选择VEGFR-2抑制剂。
主要用于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
免疫治疗属于胃癌治疗的最新手段,该治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功能,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功能,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灭肿瘤,因此相对于放、化疗,副作用较小。
常用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的三线或二线治疗中已有前瞻性研究结果支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改善生存期。
目前国外多个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已在日本或美国获批适应证,分别为三线治疗以上的晚期胃腺癌,或PD-L1阳性的二线治疗及以上的胃腺癌。
目前中国相关药物的适应证也在获批中,符合条件的患者可积极参加临床试验,以便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机会。
胃癌介入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胃癌、胃癌肝转移、胃癌相关出血以及胃出口梗阻的微创介入治疗。
经导管动脉栓塞(TAE)、化疗栓塞(TACE)或灌注化疗(TAI)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和不可根治胃癌的姑息治疗或辅助治疗。
介入治疗可作为胃癌肝转移瘤,除外科手术切除之外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消融治疗、TAE、TACE及TAI等。
介入治疗(如TAE)对于胃癌相关出血(包括胃癌破裂出血、胃癌转移灶出血及胃癌术后出血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迅速、高效地完成止血,同时缓解出血相关症状。
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胃出口恶性梗阻相关症状,通过X线引导下支架植入等方式,可帮助患者缓解梗阻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手术后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作为胃癌治疗重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高龄、体质差、病情严重而无法耐受西医治疗的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以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
除了采用传统的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服用中草药之外,亦可以采用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中成药进行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的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瘤型息肉、残胃炎、胃溃疡等)可选择中医药治疗,且需要加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延缓肿瘤的发生。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任何中医药治疗,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使用。